slogon
打开

非遗毕节丨丝缕承古韵,针线秀彝风

动静原创
1655732880

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款型,赫章彝族服饰属“乌蒙山型”,具有典型的本土化特征。其制作技艺精湛,做工精细,绚丽多姿,别具一格,集历史文化、工艺美学、科学研究等诸多价值于一身。

2015年1月15日,赫章彝族服饰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积淀,见证变迁

赫章县位于乌江北源的六冲河和南源的三叉河流域,全县总人口88.5万人,其中有彝族人口12.4万人。

赫章古代的彝族服饰与四川凉山彝族服饰大致相同,但明、清以来服装款式变化较大,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独具特色。这些古老的服装见证了彝族历史的变迁,是记录彝族社会生活演变的文化载体,充分体现了彝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折射出彝族的信仰、民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赫章的彝族服饰主要流行于珠市、雉街、可乐、朱明、财神、结构等乡镇,男子穿长衫长裤或短襟宽裤,称“八幅裤”或“灯笼裤”;女子一般穿长衫、宽裤,服装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及裤脚均饰以镶嵌或刺绣花纹,青年妇女和姑娘喜穿反托肩大镶滚吊四柱长衫,系白腰带,缠青帕作“人”字状,并戴“勒子”、耳环、手镯等首饰。服饰颜色以红、黄、黑、白、青五色为主色,各种颜色在帽饰、衣裙、裤子、鞋子、带子、围腰、披风、挎包等配饰中都有所体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男子服饰体现“龙”的气派,装扮后男子犹如山川一样威武雄壮;女子服饰体现“凤”的形象特征,装扮好的女子具有金凤般的韵律美;女童服饰,款式与妇女生活服饰相同,童帽有蜜蜂型、蝴蝶型和花台式,借此希望女童长大后能成为挑花刺绣的能手。

世袭传承,彰显内涵

彝族服饰制作技艺是彝族女性智慧的结晶,它将本民族文化及个人审美融为一体,不仅满足了人们遮羞御寒和审美的需求,更是彝族的重要标志。因此,彝族服饰制作技艺世代传承,至今延绵不衰。

据悉,彝族服饰制作技艺一般由世袭传承,无特殊情况下,由母亲传授给女儿。代代相传,有的延传十几代甚至几十代。据相关史料记载,赫章彝族服饰至今已传承了五代——

第一代传承人阿讷妮,出生于1859年9月22日;

第二代传承人麦妮,出生于1890年6月19日;

第三代传承人讷囧,出生于1917年11月13日;

第四代传承人王讷妮,出生于1941年2月21日;

第五代传承人松德英,出生于1963年7月10日,是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上寨村先锋组人。

目前,赫章县掌握传统彝族服饰制作技艺者寥寥无几,松德英是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小就学会雕花刺绣,长大后一直教兄弟姊妹绣花、做衣服。”松德英说,彝族服饰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首先是纺线、织布,然后挑花、刺绣、裁剪、镶衣,既耗时又费工费力,但收藏价值极高,一套全手工制作的彝族服饰售价可达上万元。”

彝族服饰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集剪、镶、滚等多种技艺于一身,以被称为“涡弦纹”的太极纹为主体,其他图案为衬托,从传统的头饰、衣裙、裤、鞋剪裁到最终服饰的制成,每一个细节都注入了制作者大量的心血,并以此为载体将彝族古老的文化传承了下来。

松德英从事彝族传统服饰制作40多年以来,从未间断,她制作的传统彝族服饰多次在各类民族文化节庆比赛活动中斩获大奖。近几年,她制作的彝族传统服饰更是远销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

创新学习,助力发展

多年来,松德英在制作传统彝族服饰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创新学习,积极对威宁太阳鸟彝族服饰加工厂和珠市娜米鲁彝族服饰加工厂进行业务指导,悉心向员工讲授彝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彝族服饰成品和半成品作为学习样品。此外,松德英还长期为周边乡村彝族同胞定制加工民族传统服饰。

如今,在松德英的带动下,赫章县珠市、雉街等民族乡大部分彝族年轻妇女开始喜爱彝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她教授的徒弟已达百余人。其间不乏优秀艺人:杨晶擅长挑花、裁、剪、缝,能独立为太阳鸟服装厂提供初级成品;全秀长于滚花、挑花、刺绣等技艺,她的刺绣作品深受韭菜坪等旅游景区游客的青睐;杨贵则精于镶花、滚花等技艺……而聘任松德英为技术指导的珠市娜米鲁彝族服饰加工厂,通过“村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直接带动核桃村11户11人在厂里就业,39户39人通过订单式生产增收致富。工厂还提供民间绣娘培训,每年为赫章县培训输出技能人才100余人,助力乡村振兴。目前,珠市娜米鲁彝族服饰加工厂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远销北京、广州、四川、云南等地,成为赫章县彝族服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步,赫章县将对彝族服饰制作技艺采取以老带少的方式,召集年轻彝族女性,聘请掌握服饰技艺的老年妇女进行传授培训。” 赫章县文化馆馆长赵宇对记者说,“在每年彝族年时举行彝族服饰演展,以激发女性制作彝族服饰的兴趣,并对彝族服饰重点区域开展保护规划制定和保护传承人培训,积极申报国家级保护项目。”

通讯员:毕节日报记者 李学友 王应军 黎 荣 郭俊才

编辑

张僡

责编

李佳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