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为什么害怕蛇?因为蛇类专攻人的小腿以下,防不胜防!古人常走于草莽之间,遇上蛇那是经常的事!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下肢不受伤害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小腿装上防护设施,这就是“介”。
《史记•韩非子列传》:
急则用介胄之士。
什么是“介胄之士”?就是“身穿甲胄,四肢裹介”的勇士,甲胄保护躯干的胸腹部(有时连及双股),“介”则保护四肢,所以才有“一介武夫”之说。
“介”的甲骨文(图1),一个半踞蹲形的人,小腿部加了两个指事符号,表示要保护好小腿部。
图1:“介”的甲骨文
“介”后来发展为绑腿,这个方法直至近现代还在使用,比如军队行军训练都要加上绑腿!
当“介”用于战争的时候,需要保护的就不仅仅是小腿了,胳膊、手腕、腰部、脖颈这些软弱的部位都需要保护,因此,“介”在甲骨文中还有另外的写法(图2) 。
图2:“介”在甲骨文中另外的写法
在古代,介腿(绑腿)、介腕(护腕)、介腰(腰带)等等这些裹甲属于“布甲”,主要是用来保护四肢的。虽然“介”不能像“甲”(保护躯干腹胸)和“胄”(保护头部)那样防护重点部位,但在行军打仗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介胄之士”表示全副武装,内护为“介”,又称“裹甲”“软甲”;外护为“甲”,又称“硬甲”“铠甲”;头护为“胄”,又称“盔甲”。
一套完整的盔甲胄衣造价非常高,所以,只有将领和特种兵才能配得起,普通士兵配齐“软甲”(也就是“介”)就已经不错了。
“介”是自上而下都要配的,因为硬甲不好直接穿戴,需要先内穿“介”,然后再外套“甲”,也就是说“介”位于内部身体与外面的甲衣之间,因此,“介”引申出居中或隔开的意思。
《左传·襄公九年》:
介居二大国之间。
我们今天说的介绍或者中介的“介”都是居中的意思,而古人说的介绍或者中介的“介”都含有隔开的意思。还有汉语中的“介词”,语音中的“介音”等,都是“居于中”或者“隔开”的意思。
文字其实也属于“介”,作为信息载体,文字通过符号系统传递思想,承担“传递载体”功能,本质上属于信息传播的介质,即信息传播的媒介或中介。
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来自于文字的认同,无论你生活在东北还是岭南,也不论你说着什么样的方言,只要你我同写一个汉字,马上就没有了隔阂感。
无论三千年前的甲骨卜辞,还是两千年前的汉碑巨制,抑或是一千年前的唐诗宋词,只要写的是中国字,我们马上就没有了距离感。这就是“以字为介,鉴古知今。”
图3:“介”的字体演化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在,全球都一体化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也要用到文字,因此,“字”不但可以“鉴古知今”,还可以“鉴外知内”,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学好中国字,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学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