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逛吃贵州丨七八十年前的一本《漫画贵阳》,记录了不少读之可供怀旧的食物

动静原创撰文:周之江
1621044060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最近重读了一遍黄尧的《漫画贵阳》,为贵州人民出版社两千零五年整理出版。而溯其渊源,实则是七八十年前的抗战期间,画家黄尧逗留贵阳,有所见闻,诉诸笔端,一一入画并配有题画文字,后经文通书局印行,留存至今,异常生动地记录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贵阳风土人情,窃以为是一册乡人不该错失的好书。

作者在其书原序里说:“我觉得贵阳城很有诗意,尤其是四环净白的城墙,配合着啷啷啷驮马铃儿的声音,假如我要写描写贵州的剧本,不论制曲、谱歌或舞蹈,这是再好不过富于诗景的背景和效果。”

这批漫画,涉及乡土食物的内容不少,今日读之,确乎能从中窥见一点特别的“诗意”。

譬如,“一串串正好玩的山楂果”,贵阳市档案馆组织人员配有文字说:“山楂,又名红果、山里红,它既是中药,又是水果,生、熟食均可。村民采摘山楂后用线穿成串入城售卖,一串一串的山楂既可食用,也可作为装饰挂在胸前,倒也好玩。”这是我小时曾见过的场景,记忆中山楂味道似乎也只寻常,且果肉细碎偏酸,没啥吃头,小儿心性,倒还真是“穿成串”后披挂在身,呼啸来往于院坝街巷间,更加来劲些。

再如,黄尧画“鬼豆腐挑着来唤卖”。所谓“鬼豆腐”即“魔芋豆腐”,在西南地区,是常见的平民食物,画中卖者挑担而来,置于地上,两大坨魔芋豆腐颤颤巍巍,画家观察生活的能力可见一斑。同时,还有另一张“调味来吃的魔芋锅巴”,也是贵州人很熟悉的生活场景,魔芋磨浆后,煮制过程中沉底的粘质,挑出晾干,即为魔芋锅巴,是比魔芋豆腐更讲究些的粗食中的细食,切成丝后炒来吃,不论配新鲜肉片还是腌肉,既有嚼劲,又入味,如今还是个常见的菜品。

还有一幅,题为“不辣又不麻的麻辣角(毛辣角)”,贵阳人一望可知是指番茄,而之所以喊作毛辣角,我有一个猜测,即番茄产自南美洲,明代进入中国,跟辣椒舶来的时间相差不远。但至少在贵州地界上,番茄的引入和食用应该晚于辣椒,古往今来,命名新事物的习惯之一,即以相类似的已有物种之名略加修饰,用来指称后来者,例子很多。番茄乃至它的另一个别名西红柿,皆遵循这个方式,毛辣角亦然。贵阳话很有意思,毛既有大之义,也有小之义,如描述某物个头不小,会说“毛个毛个的”,但讲“毛孩”“毛贼”,则又有“小”的含义。不管怎样,“毛辣角”不是指大只的辣椒,就是指小只的辣椒,从图中所绘来看,似乎是前者。总之乡人见惯辣椒后,发现新来的番茄颜色样子跟辣椒相近,但又明显不是一个东西,于是加一“毛”字,将之区别开来,流传至今,其词仍有生命力。

总之,此书可说者不少,略挑几则跟老百姓的饮食有关的东西,跟今天的新贵阳人分享。要知道,怀旧是一种普遍而常见的情绪,旧时风俗,过去时光,从前巷陌,随着城市和时代的发展,三改两改便无踪影,有些甚至再也回不来了。幸亏画家有心,希望读者也能有意。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