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文化老人 | 风格各异的民族建筑——《贵州文化解读》选篇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1616983200
积分商场

上期,我们在史继忠的《贵州文化解读》里了解了贵州的饮食文化,说了“吃”怎能不提“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贵州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吧。

相关链接:

贵州文化老人 | 史继忠:在茫茫“史海”中欢歌前行

贵州文化老人 | 山里人的饮食——《贵州文化解读》选篇

“多元并存”“共生共荣”是贵州文化的显著特征。各种民族文化在贵州都找到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因同是移民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相互并不排斥,给每种文化的发展留下很大空间。

——史继忠

风格各异的民族建筑

住也是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类的生活脱离不开地理环境,居住既要与环境相适应,也要便于生产,且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人类的童年时期,穴居野处,住在天然的洞穴里,既可避风雨,又可防御野兽的侵袭,还可以在山间采集植物和打兽,但并无人工修建的房屋。山里人的聚落讲求“柴方水便”,在有河流的地方形成“水边寨”,背山面水,在河中取水,在山上采取柴薪。住在“坝子”的人,聚落而成“谷底人家”,居住在一片水田附近,便于生产生活。山区往往形成“半坡村”,开垦山地,同时必须有水源,或是有山间流水,或是开凿水井。无论哪种聚落,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村寨掩映在一片树林之中,或在村边种“风水树”,树木严禁砍伐,特别是那些高大的“神树”,许多村寨都立有保护“风水”的石碑,镌刻着“山中一草一木不得妄伐”“任何人不准放牲口糟蹋林地”“永远禁止滥伐”之类的公约,尽管这种做法带有较浓的神秘色彩,但却蕴含着环境保护的意识,是一种原始的保护措施,以乡规民约的形式保持人与环境的生态平衡,使生存环境优美。

原始农业兴起以后,出现了“杈杈房”。这种简陋的房屋,用未经剥皮的树干、树枝绑扎而成,“千柱落脚”,四壁夹以芭茅或带叶的树枝,用茅草盖顶,屋檐低矮,不开窗户,门洞极不规则,“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极其简陋。房屋面积狭小,全家同居一室,卧室与火塘合在一起,人畜共居,家具以木头做成,宛如一座窝棚,因以树枝、树干搭成,故名“杈杈房”。杈杈房是“刀耕火种”农业的产物,人们砍倒一片草木,一火而焚之,树干、树枝、茅草便成为建筑材料,树桩便成凳子,余下的杂草、树枝便被烧成肥料。地力下降后,人们另开新土,迁往新的地方,原先的住房弃而不顾,仍以同样的方法建房,在地广人稀的情况下,人们随处开荒,随处皆可建屋,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刀耕火种”农业在贵州延续的时间很长,这种“杈杈房”到近代还能看见。

“干栏”式房屋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相当普遍,不但布依族、壮族、侗族、水族的民居属于这种类型,有些地方的苗族、瑶族也有这种建筑。“干栏”,又称“高栏”“麻栏”“葛栏”,其特点是“构竹木为楼”“人居其上,畜养其下”。这种房屋起源于“巢居”,即古书上所说的“依树积木以居”“构屋高树”“并林木而居”。《魏书・僚传》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旧唐书》说:“(南平僚)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新唐书》说:“(东谢蛮)散居山涧间,依树为层巢而居。”《溪蛮丛笑》说:“(仡佬)屋皆去地数尺,以巨木排比……名羊楼。”《宋史・南蛮传》说:“(抚水州蛮)中有楼屋名战栅。”这种“干栏”式建筑盛行于南方,这与南方的地理环境有关,一则是因南方气候炎热、潮湿,人居楼上可以避暑、纳凉和防潮;二则是南方多毒虫、毒蛇和野兽,住楼上便于防御;三则是家畜、家禽喂在楼下,便于照管,并使人畜分居、取其粪以作农家肥。贵州的“干栏”式房屋由来已久,在赫章可乐的汉墓中即出土陶制的“干栏”建筑模型。布依族、壮族的“干栏”式房屋谓之“麻栏”,屋架全为木结构,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分上下两层,楼面铺以木板,四周以竹篱或木板作壁,不开窗户,光线从缝隙中透入,盖以茅草或瓦。人住楼上,有木梯上下,底层架空无壁,用以喂牲口或安装磨盘。麻栏的结构与云南傣族的“竹楼”相似,但以木构为主,风格有别于竹楼。水族的“干栏”式房屋,往往在屋顶加一间小屋,用以纳凉或堆放谷物,谓之“楼上楼”。黔东南盛产杉木,高大且直,侗族用以修建木楼。木楼全用杉木,屋架为穿斗结构,墙壁镶木板,高三五层,杉树皮盖顶,外走廊有木栏杆,底层不装墙壁,是“干栏”式建筑的发达形式,并在屋前立有禾架晾晒稻谷。侗族的鼓楼是木楼的演进形式,是一种木结构的高层建筑,可高达五层、七层、九层乃至十五层,高二十余米。楼体全用杉木建造,屋架为筒状,以四根或六、八根粗大的杉木作柱,从地面直通楼顶,用穿枋将柱连成一个长筒形的内环,以木榫穿接,不用一颗铁钉。外形平面为正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楼体有干栏式、楼阁式、门阙式、密檐式几种,以密檐式居多。外形为塔状,每隔二尺半外挑三尺,楼身内收一尺,形成多层屋檐,檐角起翘,斗拱重叠,重檐及翼角均饰狮、虎、兔、龙、蛇等雕塑,楼顶有歇山顶或攒尖顶。外部为多檐,而内部仅分上下两层,以一根长木直通楼顶作梯,底层不封墙,空间高敞,保留“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

吊脚楼是“干栏”式房屋的演变形式,建在山坡上,房屋后部搭在斜坡上,前面则以木柱支撑,看去像许多吊着的脚。房屋依山而筑,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雷山的“千家苗寨”最为典型,它由数百栋吊脚楼组成。房屋均为木结构,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多为两层,房上盖瓦。用木板作壁,开有门窗,前面的外走廊上有栏杆,并安有“美人靠”供人乘凉,屋檐下挂着苞谷、禾谷和辣椒。房屋层叠而上,建有登山的石级,两排房屋之间以石铺路。村前为耕地,村后为山林,是典型的“半坡村”。

黔中地区多石山,贵阳、清镇、平坝、安顺、镇宁、关岭一带,人们就地取材,将水成岩取为石板,修建石板房。原初的石板房,墙体或用乱石堆砌,或用石块干砌,往后改用规整的石块浆砌成墙。常见的石板房,屋架为木结构,用规整的石板作墙壁,开有门窗,屋上盖大小均匀的方形石板,铺成纹路清晰的屋面,看上去是若干菱形的图案。石板房多为三开间,有平房也有楼房,一楼一底,厨房另搭偏厦,建有牛厩、猪厩,以石墙围成一个三合院,院坝铺石板,用石缸蓄水,用石碓舂米,石磨磨面,有些人家还有石井。

最常见的是茅草房,墙用墙板夯筑,窗户狭小,墙体不高,上盖茅草。茅草房延续千年之久,直到二十世纪才最后消失。黔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多建土墙房,墙体用板筑或土坯砌筑,楼下住人,上有半层楼多以堆放粮食或农具,外面双重出檐,楼层矮小,上为人字顶,盖青瓦。还有一种土掌房,仍以黏土筑墙,墙上铺一排排木楞,然后盖草,在草上覆盖一层稀泥,用细土夯实,以成平顶,可以晒谷,这种房屋只适合干燥少雨的地方。

·人物名片·

史继忠, 1937年12月生,贵州贵阳人,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获云南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兼《贵州文史丛刊》主编,贵州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著有多篇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50篇,杂文、散文、随笔近百篇。退休后编过《飘移的视线》《贵阳百年图鉴》《触摸夜郎魂》三个大型画册,策划《发现贵州》电视栏目,主编《贵州导游词》。近十多年来主要研究中国及世界文化。

编辑

王青

责编

苏畅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