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姜味浓烈、辣味更强,市场价格每斤13元以上,在贵州,农户们主要种植的是受市民喜欢的小黄姜。大黄姜每斤价格只有8元,本地市场销售较少,所以种植的农户不多。不过,在安顺市平坝区的贵州生态姜种植基地,就有一群人只种大黄姜。
趁着好天气,工人正在对基地500亩土地进行大黄姜种埋种。为什么要种不太受“欢迎”的大黄姜。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市场不在本地,在距离贵州5000多公里的阿联酋首都迪拜。
根据估算今年基地500亩地大黄姜产量将超过500万斤,其中30%用于出口,全部送往迪拜,另外70%将作为第一代大黄姜的种子来年进行扩种,到时基地的种植规模预计能够达到万亩,进一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黄娟娟是中东阿联酋贵州商会的发起人,也是贵州生态姜种植基地投资人。她告诉记者阿联酋迪拜港口是一个国际港口,大黄姜从中国运送到港口后能够转运到全球128个国家,所以市场巨大。2019她接到一个10万吨大黄姜的订单,但是寻遍贵州也凑不够这个数量,只能作罢。原因是贵州种植的是口味更辣的小黄姜,极少有人批量种植大黄姜。而对于大黄姜种植来说,贵州气候适宜、环境优良,因此她和团队决定在贵州批量种植大黄姜。
安顺市平坝区对于大面积种植大黄姜,十分支持,很短的时间就为基地解决基础设施、水源、劳动力等问题。十字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附近村民来基地工作一天能够收入100元的劳务费,500亩的种植基地能够带动400村民年均增加4000元,而且销售方面也不需要村民和合作社操心。
虽然国际市场对大黄姜的需求按千万吨计算,但却也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传统农业是先种后卖,种出来的产品不一定符合标准。黄娟娟决定利用以精准农业方式,先弄清楚市场的标准,再倒回来做种植,这样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为此她从山东和台湾找来技术团队,对贵州的大黄姜种植进行技术指导。
来自台湾的曹志强是团队的种植顾问,他告诉记者,大黄姜想要达到国际标准,首先是要从土壤做文章,利用生物技术来对土地进行改造,氮磷钾不足,就要补足氮磷钾,有机质含量不足,就要补充有机质,只有这样才能产出符合中东市场标准的大黄姜。
据悉,今年贵州出口中东的蔬菜将创新高,达到1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