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伴随着“村BA”,台盘村火了!
春节来了,在外忙碌的台盘人赶着回来过年。
在他们眼里,村还是这个村,似乎又不再是那个村。
村里有“七十二变”
“村BA”出圈不久,杨涛就开学了,成为沈阳化工大学的大一新生。
“知道我老家就是‘村BA’那个村子后,班里一些不打篮球的同学都很好奇,跑来问我各种问题。”杨涛说,这个事让他一下子和全国各地的同学们没有了陌生感,有了聊的话题,似乎从网红村来的他也成了学校的网红,“他们就觉得我们村篮球氛围很好,就猜测说,我打篮球会不会有点东西,会不会很厉害。”
杨涛
自然,除了打球真有两下子,凭借“村BA”这个“特殊背景”,杨涛如愿通过了学校篮球队的选拔,“已经选上了,以前在村里面大伙都是随便玩玩,有教练教的话就比较系统和专业,练战术、练投篮,感觉体会到一些新东西。下学期回学校以后可能就去打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9月开学,12月放假,杨涛大学的第一次寒假,回家过年的时间有点早。尽管离家不到三个月,但这次回村,杨涛还是蛮意外,“村里真是一天一变”。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扩建的篮球场和配套设施,“球场内看台增多了,还修了一面‘村BA’圣地标语墙。”
杨涛去上学这段时间,台盘村的篮球场进行了修缮,由原来的三面看台拓展为四面,原有的看台也进行了加高,拓展了篮球场的观众容纳量,由原来的1万多提升至2万多,增长量约1倍。看台增加了上下台阶和扶手,一侧看台保留了退场通道,保障看球的安全性,“之前有人抢不到位置,就趴在山坡那里看比赛,叫他们下来也不下来,就很危险。扩建以后就不会那么拥挤,也不会那么危险。”
前段时间,大家都“阳”了,台盘村的球场是冷清的。不过,春节期间有比赛,篮球场里打球的人慢慢又多了起来,“今年举办的比赛,分级比较多,县级赛、村村组、少年组、女子组,还有老年组。”已经报名参赛的杨涛每天至少要打4个小时的球,有时打得投入,连饭点都会错过。“奶奶和我妈都住在县城里面,过年要去台江,但是村里面更热闹,打球的人也多,所以我先住在村里。”杨涛说。
“村BA”圣地,不只是篮球
当然,村里的变化不仅仅和篮球有关。刘世忠走在台盘村街头,看到一些老旧房屋统一了外墙粉刷,商铺的雨棚也统一成了红黄条纹,街边增加了垃圾桶,马路上几乎很少看到丢弃的垃圾,“这次回家过年,感觉和以往大不一样。”刘世忠感叹到。
刘世忠和妻子李晓红在上海工作了十多个年头,7岁的女儿今年刚刚上小学,40出头的夫妻俩分别从事房产中介和养生行业,一直在外努力打拼。1月上旬,夫妻二人带着女儿回到了村里。刘世忠说,因为疫情,夫妻俩去年没有回家过年,但也没有错过那个火热的夏天。
“‘村BA’,这不是我们村的篮球赛吗?”刘世忠无意间在抖音上刷到自己村的视频,看到点击量很高,有些震惊。“我就给岑江龙打电话,了解一下今年有哪些人参加、组队怎么样,喊他发点视频给我。”
岑江龙是台盘村篮球协会会长,和刘世忠既是发小,又是球友。这次没能赶回村里参加比赛,刘世忠难掩遗憾。收到发小发来的视频后,刘世忠立马转发了出去,希望让更多的人看见他们的村子、他们的篮球赛。“当时真的有种莫名的荣耀,恨不得告诉我身边所有人,那个很火的‘村BA’就是我们老家啊!”
尽管当时没能回村,台盘村和“村BA”依然成为刘世忠朋友圈的热门话题。“我们很多同事、球友都刷到了视频,他们都说,如果夏天有空的话都会过来玩。”刘世忠说。
除了隔空看球赛,有些朋友也不时跟夫妻两讨论起民族特色,“我们那边的朋友和公司的同事说,你们‘村BA’那么热闹,很多少数民族特色的东西,比如斗牛、苗绣、苗族服装,都挺好的。”事实上,一些游客来看球之余,也会随手带几件少数民族特色产品回去。
刘世忠的母亲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小服装店。除了各式童装,老人家自己做的绣品也放在店里售卖,“我妈做的那个苗鞋,自己纳的那个千层底,这些都是她手工做的,好多人都来订购。”刘世忠想着,过完年回上海,或许家乡可以推广的不只是“村BA”。
刘世忠母亲的服装店
今年46岁的杨辉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在广州做工程。当年才14岁,他就跟着老乡出去打工了,去去回回已经三十多个年头,但从未有哪一次回家过年像今年这么特别。
杨辉
“村BA”火了以后,台盘村周边的商机渐渐多了起来。杨辉说,离家多年,最期望的还是回家乡工作。“家乡才是我们的根,在外打工的人最希望自己家乡能够振兴,在外面还是惦记家里,回来不用那么愁,在家附近肯定要好一点。”亲友们也热心地帮杨辉留意工作机会,希望他能带着手艺回到家乡。
听说,今年台盘村回家过年的人有点多,这个被封为“村BA”圣地的地方,像一颗磁铁,不仅吸引着好奇的游客和打卡的粉丝,潜移默化中,或许也正在将散落在东南西北的台盘人的心吸附过来,向家靠拢。
视频制作:黔南台 何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