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新时代的贵州人丨史开志:潜心研究,助力黔猪产业发展

动静原创
1670825520
积分商场
他们是普普通通的贵州人,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迎难而上的勇气、主动作为的志气、开拓创新的锐气;从他们的故事里,你能读懂“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因为,他们是新时代的贵州人。

走进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地方猪核心保种育种基地,工作人员正在对近千头种猪进行日常评定工作。很难想象,如此规模的育种基地在建设之初,仅有贵州地方猪23头,太湖猪5头。

“目前,‘黔猪配套系’地方猪经过十几年的保种、扩繁,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史开志向动静记者介绍道。

2011年,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始收集贵州省地方猪品种作为育种素材,成立育种基地,启动特色猪品种培育工作。通过史开志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不到3年时间,就完成了贵州省7个地方猪品种的收集、测定和整理,组建了黔北黑猪、可乐猪保种群体,制定了地方猪育种规划等工作。

种猪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石。为了培育出高繁、快长、好吃、节粮的生猪新品种,破解制约贵州特色猪产业发展的种源瓶颈,从2013年起,史开志带领团队持续开展“黔猪配套系”“黔猪高繁黑母系”新品种培育以及可乐猪黄毛系(糯谷猪)定向选育工作。其中,“黔猪配套系”新品种的培育是工作的重点。

本土猪虽然环境适应性强,肉质好、口味佳,但其繁殖力较低、生长周期长,这就成为了贵州生猪产业发展的短板。

针对地方种猪的不足,史开志及其团队在不断尝试与研究中,终于找到了技术突破口。通过引进太湖猪和巴克夏2个外来品种,与贵州地方猪互补,形成了科学、系统、完整的地方猪育种与遗产改良素材体系,支撑开展贵州新品种、新品系和配套系培育,让选育的本土新品种,既保持了地方猪的优良肉质和口感风味,又在繁殖性能、生长速度、瘦肉率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培育的“黔猪配套系”新品拥有能繁母猪近千头,已达到了商品供应规模。

“想要稳定成为一个‘配套系’新品种,至少需要10年时间。”史开志说。下一步,他们将力争在3年内完成“黔猪配套系”的国家畜禽新品种审定,把“黔猪配套系”推广到全省,提高贵州特色猪竞争力。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记者

王青

编辑

王青

责编

李佳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