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三线”黔地标丨105亩上“电”亮的创意园

动静原创遵义台
1727225760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增强了工业和科技实力,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为贵州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系列报道《“三线”黔地标》,回望“三线”峥嵘岁月,砥砺奋进新征程,奋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
动静原创

位于遵义市汇川区的贵州长征电器十二厂是三线建设时期由上海内迁至遵义筹建的电器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岁月变迁,厂区已不见曾经火热的生产场景。然而,这块占地105亩的工业遗存通过不断探索,打造成为了遵义文旅新地标——1964文化创意园,老厂区在新赛道上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进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随处可见的工业遗存,用斑驳锈迹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位于园区核心位置的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综合展示了遵义三线企业的创业发展历程与三线建设成果。第一代“三线人”、80岁的陈锦如时常会来这里逛一逛,在一个名为“ME1600A万能式断路器”的工业开关前,陈锦如停下了脚步。“这台开关在试制的时候,是老师傅用手工敲出来的,这个开关在当时得到了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锦如

看着眼前的开关,陈锦如的思绪回到了当年火花四溅的生产场景。为响应三建设线号召,1965年,长征电器公司陆续由上海内迁至遵义,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电器生产企业。1970年,大学毕业一年后,陈锦如选择来到遵义。“背着包,拎着箱子,被子都是背过来的,坐火车到遵义,不停留也得四五天才能到”。

初到遵义,陈锦如正赶上长征电器公司部分厂房的建设。“当时还没有厂门,职工还住在油毛毡的棚里,大家组织建厂房。当时职工的热情都很高,车间里面安装设备、安装线路、安装水管都是一刻不停”。

电镀专业毕业的陈锦如被分配到了电镀车间,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包括车间的电镀槽、通风管等设备,都是陈锦如和工人们一起动手制作。

1970年7月1日,长征一厂正式投产,第一台大型万能开关也在不久后成功下线。

在博物馆的中央,屹立着两个红色大鼓,每次走到这里,陈锦如都会敲击几下,当年第一台大型万能开关成功下线后,工人们就是敲着它到市政府报喜。“新产品出来,大家就扛着红旗,敲着大鼓,载歌载舞去报喜,回忆当时的情景是心潮澎湃”。

陈锦如介绍,以DW10-4000A 大电流万能式开关为起点,从长征一厂到长征十五厂,长征电器公司崭露头角,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电流等级的空气开关制造企业。

历经30余年的荣光过后,随着公司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改制,曾经机器轰鸣的长征十二厂于2001年停产。

直到2015年,这片占地105亩的老厂又一次迎来了新生。遵义长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开始对该区域进行保护性改造,此时,遵义1964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思成加入了规划设计团队,在长征十二厂原址的基础上打造1964文化创意园。“创意、时尚、休闲、怀旧,整个园区我们想给旅客还有市民朋友传达的就是这四个主题,整个园区所有的都是原址原貌”。

2016年5月,1964文化创意园正式开园,沉寂多年的工业遗存又一次热闹起来。压力机、成型磨床、摇臂钻床等锈迹斑斑的老设备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园区设置了文化创意、三线文化展示、旅游休闲、艺术广场、管理服务五大功能区。来到这里,市民游客可以体验集穿越、文化、艺术、阅读、时尚等元素于一体的特别之旅。

韩思成

此外,结合“三线”文化元素,韩思成带领团队创新设计了多种吸引年轻人的文创产品,吉祥物“方仔”就是其中之一。

“它的头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见的开关,它的鼻子就是开关的按钮;它头上的线既代表了‘三线’,也代表了开关的地线、零线和火线。通过我们的设计和产品,能够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遵义的‘三线’历史和文化”。

吉祥物“方仔”

从厂区变园区,1964文化创意园不断升级,业态逐步丰富。

2019年,园区又迎来新的契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遵义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核心区域,在规划上形成了“一核、两线、七园、八区、多点”的格局,重点以长征文化文物遗存为主体,将周边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工业遗产等统筹进行规划。

遵义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文旅组负责人何烨介绍,距离遵义会议会址不到2公里的1964文化创意园也被纳入规划。“1964文化创意园是进入遵义会议会址的主要通道,将1935街区、红军街、长征十二厂旧址等,全部融入整个遵义会议会址的核心区里边来进行打造。以长征十二厂旧址为龙头,把‘三线’文化与旅游进行深度的融合发展,打造‘三线’文化遗产的IP”。

自开园以来,1964文化创意园每年吸引超过20万游客打卡,不仅成为了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了解三线建设历史的重要窗口。

对于陈锦如来说,这个曾经奋斗过的地方,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行走在熟悉的老厂区,感觉又回到了那段光辉岁月。

“这里留下了一个能够回忆过去,缅怀以前奋斗经历的地方,三线建设为建设国家的大西南、大西北做出了贡献,自己这一生,能够参加三线建设,还是不枉此行”。

遵义台 王媛媛

记者

张勤月 刘燕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王庆江

编排

时小千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