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传统中国社会,自宋元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便成为一句家喻户晓的习语,是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
文:汪文学
摘编:代丹妮
题图:AI
这句话是谁说的?
考察“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名言的起源,学者一般皆指向晚明名士陈继儒。据曹臣《舌华录》第一〇九条记载:“陈眉公曰: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传统道德家提出这种观点,传统主流社会认同这种观念,是基于对文学特点和文人特征之认识,而对传统女性的现实人生之安顿,所做出的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我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之“才”,主要是指艺术才能,而不是指立身行事的一般才能。意谓女性不必拥有艺术上的能力和修养,不宜从事艺术创作和文艺欣赏。
宋元以来的家训、女训,一般不反对女性阅读《孝经》《论语》《列女传》之类的作品,但往往反对女性创作和阅读诗词、戏曲、小说类艺术作品。
司马光曾说:“或教女子作诗歌,执俗乐,殊非所宜也”,直言“管弦歌诗,皆非女子所宜习”,因为传统观念认为“诗词浮华”无益于德行之涵养。
总之,宋元以来的道德家并不反对女性读书,而是主张读道德之书,反对读艺术之书。女子才艺无闻,“守拙守分之为愈也”,亦无损其美德。
李渔:娶妻不宜娶才女,娶妾当娶才女
在这方面,李渔的意见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正室不宜有才,因为正室乃“衣食所出”,犹如养家之田庄,当种植维持生计之五谷和桑麻,所以“稍涉游观之物,即拔而去之”。质言之,即娶妻不宜娶才女。而姬妾婢媵犹如园圃,“原为一情而设,所重在耳目”,仅供玩赏,应当有趣。因此,应该善做诗词,略通文艺。质言之,娶妾当娶才女。
李渔的态度具有普遍性,大体反映了传统中国士大夫文人对才女的隐秘态度和择偶标准。作为理想的配偶,若能粗通诗词,稍解音律,略有才艺,可以增加夫妻生活的乐趣,但才艺不宜太高,更不能技压须眉。所谓“薄能饮酒,粗解音律”,强调的是适可而止。
【李渔(1611-1680),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士大夫文人的诗性向往
才女不适合作妻子,但是,文人士大夫内心深处却有一种不可抑制的诗性向往,因此,最具才情之青楼女子常常成为他们留恋的文艺对象。在传统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感情世界和文学世界里,青楼妓女是其情感欲求和文学想象的依托之物。我们把这种依托关系,称为士大夫文人的“青楼情结”。他们乐于追捧才女但又不愿娶才女为妻的矛盾行为,实际上是其内心的情色欲望与外在的现实功利之矛盾的体现。
“己方以为才而炫之,人且以为色而怜之”,此语道尽了传统士大夫文人追捧才女的真实意图。所以,在传统中国,才女形象是暧昧的,有情色特征。士大夫文人对才女的追捧,犹如对红颜的欣赏,皆有明显的情色动机。可视为知己,可作为心灵的寄托,可作为诗意的依归,但不宜作为终身伴侣。
女子无才便是德
古代男权背景下的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这种有明显情色意味的追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女性的才情文艺,但在传统社会的男权背景下,实际上是将女性的现实生活引入了歧途,使其陷入福薄、命浅的境地。所以,当面临着一种选择:选择诗意生活而获得薄命的结局,选择平淡的生活而获得平安的结局。于女性自身而言,应该是选择后者。于培育女性之父母而言,亦应当是选择后者。
因此,我认为:传统道德家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并非是对女性的迫害和压抑,而是基于文学的特质,基于传统社会才女普遍的不幸命运,基于现实生活的世俗特点,而对女性的命运和前程所做出的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