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4842424
看见这串数字
是不是觉得有那么一点儿熟悉?
是不是刚看到上半段就会自觉背出下半截儿?
它是一串电话号码
它是《百姓关注》的热线
它是一部超长待机了15年的电话
“记者好久能来?”
“你们采访收费吗?”
“你们到哪点咯?”
“没想到你们真的会来诶!”
“这件事你们能报吗?”
……
这是透过热线电话
我们和采访对象初次交流听到最多的话
不管你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
对于我们你肯定都带着诸多疑问
今天小编就带您看看
一个《百姓关注》记者的真实模样~
我们帮张家大妈解决了漏水烦恼
我们帮李家大叔质问了无良房开
我们帮赵家嬢嬢调解了邻里关系
我们每天家长里短千奇百怪
清早6点的车祸我们在
一跑好几个部门的扯皮我们在
凌晨两三点的街头我们还在
“你们百姓关注咧记者一天都在忙些啥哦?”
大雨中守着一个“坎”到凌晨2点,因为…太气了!
(罗欣工作照↑)
时间:2019年7月24日22:50分
记者:罗欣 郭真荣
事件起因:市民反映在贵阳市北二环出城向的偏坡隧道口道路中央有两道坎,导致不少过路车辆爆胎。
在此之前的一个星期,我们多次接到车主反应,因为这个埋伏在路中间的“坎儿”而爆了胎。我们赶到现场后看到,整条路没有照明,到了夜里漆黑一片,而“坎儿”就埋伏在路面正中间,除非驾驶员眼疾手快,否则几乎是难逃一劫。
为了尽快避免意外持续发生,22:50分,我们第一次拨打了110报警电话。23:28分,我第二次报警。23:39分,12345热线回电,说110将警情转给了他们,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再次表达希望有相关责任人查看现场,并且设置路面提示。23:44分,我收到回复,表示会立即派人来查看现场。
罗欣:当时天上还在下雨,既然他们说的是立即赶来,我想着这里很黑怕他们开过了,就打着伞一直站在路边等,顺便提醒过往车辆注意避让。
罗欣: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凌晨1点多了。我们的身上都被雨淋湿,身体因为不断地采访和指挥车辆而变得疲惫不堪。尽管如此,我的心里憋着一口气,你既然答应要来,那我今天就一定要等到你,不管多晚,今天就要帮大家把这个烦心事儿给解决了!
最终,在我们的坚持下,责任人于凌晨1点半赶到了现场,并承诺第二天一上班就着手解决这个安全隐患,并且与现场几名受损车主交换了联系方式,以便协商后续的赔偿事宜。
总有人说,
你们记者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配合”吗?
可这就是我们真实遇到的情况。
我们不仅会在大雨中
守着一个“坎儿”守到凌晨2点
我们还可能一言不合就翻山越岭
只为了老阿姨的一个“心病”
……
阿姨说狗叫声很凄惨,翻山越岭也要让她心安
时间:2020年6月17日
记者:唐成雷 李黄伟
事件起因:张婆婆住在贵阳市南明区原计经委宿舍一单元,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一直以来吃得香睡得好,身体倍棒。不过,从6月5号那天晚上开始,张婆婆失眠了,究其原因其实都是被一只狗害的。
张婆婆说,6月5号那天晚上,一阵凄惨的狗叫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狗叫声很大,很可怜。经过仔细辨认,她确定狗叫声来自他们单元楼的后面,她很担心是有小狗掉入了单元楼后的排水沟,因此被困或者受伤而发出求救。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张婆婆找过居委会,也找来了派出所民警,希望能救出小狗。可是因为张婆婆所住的这栋单元楼紧挨着一座山,后面的排水沟上方又被一楼住户全部封死,而一楼的住户又都搬离了贵阳。
按理说事情到了这一步,好像就打了一个“死结”,但偏偏遇到百姓关注最拼男记者唐成雷。一只狗,一个生命,善良的张婆婆为了它吃不好睡不着,怎么能任它在黑暗中耗尽生命呢。于是,唐成雷将机器交给搭档,只身翻越护栏,爬上山坡!
唐成雷:爬山的过程中我踩滑了两跤,总算来到了张婆婆所住单元楼的后方。从堡坎顶部往下看,根本就看不到排水沟。可是,既然已经到了这里,总不能打退堂鼓。我只好踩着堡坎里的缝隙,一步一步的下到了最底下。然后我又慢慢挪到堡坎的中间位置,仔细寻找了一圈确定并没有所谓的狗狗。就在返回途中,隔壁单元楼一户挨着山的住户家,却突然冲出来了一只大狗,迎着记者就是一顿狂吠。这只狗狗的主人告诉记者,她家的狗狗都是关在靠山的阳台外,晚上一听到点风吹草动就会大叫。到这里,我总算是明白了,张婆婆听到的狗叫声极有可能就是这只隔壁单元楼的大狗发出来的。
记者唐成雷的手臂
像唐成雷这样的摄像记者,在《百姓关注》还有几十位。大家可能对他们不熟悉,他只是停留在幕后的摄像,是你们平时看不到的身影,也是我们的“幕后英雄”。
您看看
一个看似简单的采访线索,
现场却有各种出其不意等着我们。
如果说
支撑我们翻山越岭的是一份责任,
那更多时候,
我们和采访对象的相处,
真的只是单纯的因为,
想帮帮他……
忙活了一早上,事情解决了,采访忘做了…
时间:某一个平常的工作日
记者:梁传明
事件起因:一大早办公室热线响起,是楼下前台接待人员打来的,说一位特殊的观众找了过来,一定要请《百姓关注》帮帮忙。
当时我正在忙昨天采访的稿件,领导让我下去看看是什么事,能帮不能帮。我揣着个本子拿着笔就下去了,心想着是什么事先记下来,回头再联系。可是见到来人后我傻眼了,对方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婆婆,话已经完全讲不清楚了,只能东一下西一下地比划。
看她急的满脸通红,没办法我只有坐下来耐心听她说,比划太慢看不懂,我就拿笔和纸写下来,通过写字和她交流。不知不觉,本子上写了十几页,我终于弄明白她是一个人居住,家里电视已经好几个月都看不了了,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该上哪去解决。
我心想着,婆婆这是找错地方了,这事儿得去找广电公司,找我我也做不了新闻。可是看她一脸焦急,我又不忍心让她白跑一趟,反正都已经花了这么长时间了,不如就带她去一趟营业厅,由我来交流至少比让她再叙述一遍快得多。
于是我打车带婆婆去了营业厅,很顺利地把事情解决了。等我再回到办公室已经是中午了,领导见我回来兴奋地问我,出去这么久,是不是大片搞成了?上得了看点不?给你加鸡腿!我只能用笑容掩饰内心的尴尬,不好意思,这条我没跑成……
这些新闻背后的故事
都是一桩桩小事
也是我们每天最忙的事
……
可正是这些小事点点积累
最后汇聚成人间大爱
让我
有幸参与
有幸见证
有幸经历着外人体会不到的幸福
我叫吕江,我是《百姓关注》驻安顺记者站的记者。
我是一名女记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更是同事眼中的女汉子↓
当我遇到求助者——黄国娴时,我女汉子外表下那颗柔软的心瞬间被触动,这几个月来我心里都只有一件大事,就是我要帮她活下去。
【记者手记】采访“巨肚妈妈”:触动自己,才能触动观众
“贵州巨肚妈妈”黄国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从最初令人震惊的“巨肚”,再到顺利入院顺利手术,10月19号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的肚子已经趋于正常,手术后的她身体正在一步步向好的方面发展。我想,也正是好心人们一个个的问候和关怀以及这个社会汇聚的善意和温暖,赋予了这个家庭在逆境中生存的巨大能量。
这是我今年跑的最大的一条新闻,
可它不仅仅只是一条新闻,
它挽救了一个生命,一个家庭,
它让我觉得,
自己的工作是如此得有意义。
杨阳
《百姓关注》出镜记者
身高1米7
有着天使的脸庞魔鬼的身材
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
却偏偏选择当记者
而且是越危险越要往前冲的那种
一冲,就冲到了湖北武汉,
疫情爆发时的“重灾区”
……
还记得这个“一罩难求”的新年吗?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当大家都对医院避而远之的时候,记者的“逆行”每天都在发生。
1月27日,贵州广播电视台接到消息,贵州首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即将出发,公共频道《百姓关注》有望派出两名记者跟随医疗队前往武汉。最终,这一特殊的采访任务,落在了杨阳和张巍瀚两名90后年轻记者的身上。
“刚来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像打了鸡血。”说这话时已经是杨阳、张巍瀚到武汉进行抗疫情报道的第13天。这些天,他们的工作量比平时在单位时翻了一倍,“新媒体端已经发稿40多篇,电视新闻播出21条。”
深入抗疫前线的采访,想想都知道不容易。
为了了解贵州不同援鄂医疗队的状况,他们在武汉骑单车出去采访;手机里200多名医护人员的微信,他们每天都要反复浏览、关注、交流;方舱医院里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要他们用“”火眼金睛去发现;前方最真实的情况,就是后方最关注的新闻,他们只有拧紧发条不敢放松……
他们都是《百姓关注》里普通的一名记者
这些都是他们千百次采访中
一个个普通的故事
今天是2020年11月8日,
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
今天,
祝我们节日快乐
如果您有与《百姓关注》的故事
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记者
跟我们留言互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