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年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每年春回大地时,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就会到山野间采摘青蒿、野葱,制作一种传统美食——社饭,品尝春天的美味,以此来表达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愿望。
季春时节,在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村古韵浓厚的四合院里,村民杨通琴与家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她们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准备着要制作社饭的食材。
“我今年做社饭做得特别多,忙不过来,弟媳妇、侄媳妇她们都来帮忙了”。衙院村村民杨通琴一边说一边忙着整理手中的青蒿,她每年这个季节都会做社饭,家人们都很喜欢吃,今年她便多做了一些,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吃。
衙院村是岑巩县土家族聚居村寨,历来就有制作社饭的传统。每年清明前,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这种传统美食。
今年,杨通琴要做30公斤米的社饭。她与大家动作娴熟地把洗净的青蒿、野葱、蒜叶、芹菜分别切碎,用自制的农家腊肉、豆干切丁炒香,同时将切好的青蒿除尽苦水后放在锅里加热焙干。
制作社饭的工序繁多,不仅配料需要充分,想要社饭好吃,米也是关键。粘米和糯米要按照三比一的比例准备,糯米需提前浸泡四五个小时,粘米则需要进行焯水。“做社饭,粘米焯水这个环节很关键的。米只要发胀就可以了,不能焯水得太软。”杨通琴介绍说。
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后,就要将炒好的配料、青蒿和切碎的野葱、蒜叶、芹菜,与食盐、花椒、胡椒等佐料一齐到入焯过水的粘米和浸泡好的糯米中,慢慢搅拌,直至所有食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做社饭的食材很讲究,必不可少的食材有青蒿、野葱、腊肉、干豆腐、花生、青菜、芹菜等”杨通琴说,还要撒上花椒、胡椒一起拌匀搅拌,这样蒸煮出来的社饭又香又美味。
最后,杨通琴将拌好的食材分三次轻轻倒入甑子里,烧柴火蒸煮大约半小时后,一甑子晶莹碧绿、芳香扑鼻的社饭便出锅了。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品尝这春天的美味,一起祈愿年景顺当、五谷丰登。
“在做好社饭后,邻里乡亲会互相分享这种美食,大家你一碗我一碗,吃的是一个新鲜,吃的是一种和气。”衙院村党总支部副书记田世松说。
如今,吃社饭不仅是当地群众每年与春天的美味约定,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传承。
(通讯员:李昌焯 陈昆 何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