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正青春 | 越剑 :在贵州屯堡遇见明朝的家

群策群力工作室
1683276540
积分商场

追梦的我们正青春,  

发展的贵州正青春,  

青春的我们遇见青春的贵州,  

无数美好的故事正在发生。

贵州省土木工程学会城乡文化遗产

保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

“贵州营”发起人 /屯堡工作营 营长


明初“调北征南”,在贵州广建卫所,大批汉族军队及其家属从小桥流水的诗画江南,穿越江汉平原和湖湘大地进入莽莽群山,最后在这里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上定居,发展“军屯”“民屯”“商屯”,形成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李立洪 摄

经历数百年的洗礼,在黔中地区安顺一带,屯军后裔犹如一支跨越时空的队伍,仍固守着原籍地已消失了的语言、古曲、习俗、服饰、戏剧、建筑及生产传统等明朝遗风,可谓贵州“屯堡人”和“屯堡文化”的鲜活缩影。

李永忠 摄

李立洪 摄

屯堡是盛大的,自成一统又散居布阵,屯是屯,堡是堡,屯与堡各具功能相望相守犹如点状长城。这是一个巨大的田间博物馆,承载了几个世纪不同历史风貌的乡土建筑,需要持续不断的对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形成有价值的可查文存;需要当代性的研究,以建筑人类学的方式去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故事与生活模式所带来的建筑空间,为地域性建筑的发展创建基础原形,如家谱一样,拥有再生DNA的建筑才能延续。

建筑师越剑作为屯堡建筑“修补匠”,25年来一直在屯堡这个巨大的田间博物馆做着关于屯堡建筑的记录与修补。


01呼吸之间,感受到石头的温度

云山屯、本寨始建于明代,是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屯堡建筑。明清两代汉族匠师把鲁班的传统带到屯堡,由江南的砖木结构变为石木结构,把平原地区轴线院落关系改为贵州山地的防御组团体系,形成了屯堡民居聚落最有特点的文化景观。游走其间,石屋顶、石墙体、石街巷,让人分不清哪是地面哪是屋顶,感觉建筑就是有机生长出来的。

 

 

 

1998年,越剑第一次来到安顺云峰八寨的云山屯、本寨开展传统建筑田野调查,就被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顺势营造的建筑智慧深深吸引。

 

后来,他几乎每年都会来到这里,拍照记录云山屯的文化景观,开办屯堡民居摄影展,为屯堡写“楼书”,拍摄纪录片,让更多人关注和认知屯堡历史村落的文化价值。

02在石头的移动中,建筑开始了它的生长

 


2006年,越剑在大学兼职任教,为了带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研究屯堡地域建筑,他租下本寨王尚义家碉楼(本寨最大的碉楼)开始了第一次乡村修缮实践。王尚义家碉楼是级别最高的歇山顶,四层楼,每层16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已荒废,为了修旧如故,越剑请来屯堡本地金家匠师带着大家进行修缮工作。修缮中他们发现屯堡民居内外粉饰的石灰保护着石墙不被潮气影响,后来越剑把样品送到同济大学石灰实验室化验,发现安顺屯堡地区的石灰都是镁质石灰,后期硬度比石头还硬,大家都知道“粉墙黛瓦”,贵州的“粉墙”就是镁质石灰墙,屯堡石头化成灰来保护石头,揭开了屯堡民居经历600年仍能屹立不倒的秘密。

碉楼修缮后作为越剑及伙伴们的第一个乡村工作室,成为他们经常来这里拍照记录、研究屯堡民居的根据地,在这里,他写了屯堡的“楼书”《河里的石头滚上坡——贵州安顺屯堡民居》。

2012年,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屯堡历史村落的文化价值,越剑来到云山屯拍电影《脸谱》,他发现许多村民搬离了老屋,屯里的老房子不断的有凋零垮塌的现象。“我想保住这冰封的化石,延续屯堡的建筑生命。”他这样说道。

03石头之下,携手探寻人类共同的记忆

越剑 屯堡工作手稿

2014年8月17日,由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联盟(REMPART)、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和贵州省傩戏堂文化传播机构联合发起的“屯堡工作营”正式成立。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特邀请越剑作为中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贵州屯堡工作营的发起人。

工作营成立后,来自法国和中国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背景,怀着相同的价值观的志愿者与越剑一道,以“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为原则,开始了“身体力行带动公众参与,知行合一践行遗产保护”的修复屯堡古建筑之旅。

此后,每年8月,在长达15天的营期中,国际志愿者共同在当地老匠师的带领下修复屯堡古建筑,工作营不仅成为了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更成为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2014年—2019年 黄家院子修复前后对比

2014年“屯堡工作营”开营,修复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安顺云山屯的“黄家院子”。“黄家院子”是屯里级别最高的民居,四坡顶“伞柱”结构,在传统技艺中被称为“中柱开墨”。

当地匠师们“偷梁换柱”的传统技艺

要修旧,先要知旧,一砖一瓦、一樑一墙,都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修缮工序必须使用传统技艺。“上房揭瓦”“挂树皮”“弹墨线”都是工作营的传统内容,当法国志愿者看到屯堡匠师们用“偷梁换柱”的传统技艺更换坏旧木柱时,很是惊奇。

而法国志愿者带来的技艺也很有特色,有一次一位法国营长带来了他的石匠工具,工作营建议这位法国志愿者与中国石匠师傅分别制作一个石柱础来交流技法,结果同样是柱基中国石匠按照自己的经验做出来的较胖,而法国石匠做的则很窈窕,然后大家交流中发现各自的审美方式、观察习惯都有很大不同。

屯堡工作营志拜师仪式

志愿者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先松先生学习地戏表演

现在屯堡工作营每次开营都会举行庄严的中国乡村传统“拜师仪式”:祭鲁班、拜师学艺。志愿者们要拜屯堡工匠为师,同时还要学习屯堡的非遗、举办乡村音乐会等,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云山屯的匠师王仕云,是第一个被志愿者感召的村民,他常说“外国人都来帮我们村里修老房子,我们还不来修吗?”,另一位老木匠说:晚年很开心,因为他收了很多洋徒弟。

在修复老建筑的过程中,越剑很喜欢观察这些国内外的年轻人,他常想:那些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法国朋友,第一站就选择了屯堡,是什么让他们为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而来?因为,这有着600年历史的中国明代古村落的保护与延续,是为亲身体验这些历史遗迹的美丽和魅力,屯堡工作营让每位志愿者都有机会成为传播文化遗产的重要一员。600年前,调北征南让异乡的先民来到了这里,修起了屯堡,现在天南海北的志愿者在这里修复屯堡人祖先的房子,探寻人类共同的记忆。

2016年11月,越剑代表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参加巴黎卢浮宫举办的法国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联盟50周年文化遗产论坛,并做报告分享贵州“屯堡工作营”公众参与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经验,分享在中国开展工作营过程中对“在地化”“修旧如故”“中国传统工匠师承制”等工作方法的探索。有趣的是,他还在活动现场遇到了2014年参加“屯堡工作营”的法国志愿者的朋友,朋友说,因为在贵州屯堡的志愿者经历,大学毕业后她从事了中法文化交流的工作!这让越剑对“修补匠”这个工作有了更多新的认知。


越剑

遇见贵州 遇见600年屯堡

“人是建筑的肺”,建筑的生命在于人的使用。2020年,上海玻璃博物馆长石艺术基金会支持修复了“辜家院子”,原汁原味的屯堡大院成为新网红,城市人帮助乡村人修复未来遗产,乡村人用租金换时间保护村里老屋,这就是“乡村守护人计划”。

公众参与者:志愿者、村民、修补匠

越剑认为,老建筑有丰厚的历史,传统的智慧和集体的记忆,太多的乡土建筑智慧等待去发现和学习,需要每个地域每个乡村的人去保护起来。所以,他不断做好当下,用“修补匠”的身份与屯堡工作营的志愿者们一道去影响更多的人,今天云山屯有了多种身份的守护人,不少搬离云山屯的村民又回到了山上,并且开始修缮自家老屋。“我们不仅是在修复建筑,也在修复乡愁人心。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的行列,共同参与遗产保护工作。”越剑说。

编辑

王睿滢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