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余的贵州札记丨龙是王权的象征,四条龙为播州土司抬棺床,有何深意?

动静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1586053560

       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观杨粲墓随想

      遵义市郊有个叫做“皇坟嘴”的村子。在1953年考古队进驻之前,除盗墓贼曾经光顾窃宝之外,老百姓只知道那儿是“皇坟”,就是南宋播州(遵义旧称)土司杨粲的墓地。用民间风水师的眼光看,杨粲墓面临小河、后枕青山,是一片“风水宝地”。但它并非皇室成员之墓,只是一个土司的墓地。而作为土司的杨粲家族能够将坟墓建成为一座地宫,惊世骇俗!

      杨粲是土司杨端的第十三代孙,祖上来自山西太原。杨粲在位期间,开创了播州土司最辉煌的时代,从后人为他建造的石墓中可见一斑。墓室有六十四平米,相当于如今一套普通住房大小,全由石块建造,最大的一块石料达一万二千余斤,石块间隙层层相扣固定,完全不用粘合剂。走进墓室,你所见到的物件,绝对是非同凡响。映入眼中的是如真人般大小、造型生动的人像和各种石雕,共一百九十件,浅浮雕、平浮阴刻和半圆雕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娴熟。盗墓贼只扫荡金银珠宝,而艺术品总是以它独有的魅力流传后世。

      墓主杨粲夫妇什么样?杨粲有一尊将近一米高的坐像,他身穿朝服,端坐在龙椅之上,挺有气派。杨粲夫人也有一尊相仿的石坐像,只是头部已经损毁,看不出她当年风韵了。石墓的两侧壁上,站立着儒雅的文官、凶悍的武将,还有秀丽的女官,这还原了当年土司府上的情景。在没有影像的年代,造型艺术以其直观性,展现了文字描述难以企及的优势。

      很夺人眼球的,是墓室中有两尊贡使,头发是卷曲的,与众不同。贡使头顶宝盘进贡,盘里装了什么?有珊瑚、珍珠和金银。他们神情质朴,体态肥硕,上身赤裸,颈系丝巾,下身穿裙,佩戴手镯和脚环,赤脚一前一后作进贡状。二位卷发贡使的模样和装束皆非内地人,而是高鼻凹眼的西域人。在如此边远的云贵高原,竟有西域人前来朝贡,足见得杨粲当年霸气称雄,却又广为吸纳外来文化。这方面杨粲有哪些作为?这些西域人又是怎么来的?行程路线?跋涉期程?需要“通事”还是什么人从中搭桥?一连串的问题足以显现我的外行,但我的思绪却是信马由缰打不住。

      还有意思的是,在男女墓室中分别置放了两尊铜鼓。这铜鼓,是乐器,但更是法器、祭器,神性之物。这是世存的八大型铜鼓之一的“遵义型”铜鼓。铜鼓的鼓面朝下,还垫着北宋的钱币,这就让断代变得很简单。此型铜鼓主要在古代僚人民族中通用。杨氏家族是中原汉人,为何将僚人的铜鼓置于墓室中?这可是在其他汉墓中没见到的。看来,身为土司的杨粲,当年身居山野,而又眼观八方,对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是一位视野开阔的土司。

      杨粲墓中的石刻工艺异常精美,堪比重庆大足石刻。有人推测,或许是出自同一代工匠之手?没有确证,无法判断。但两者的用途显然大异。大足石刻的摩崖造像一直开放供人朝拜,其规模在不断扩大;杨粲墓石刻却深藏地宫,仅供墓主于阴间享用,直到1957年发掘才见天日。这又说明了什么?是否透露出蜀地封建文化与黔北土司文化的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杨氏家族不像贵州其他土司那样目无王法,而是在大面上讲求“孔孟之道”,用中原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理念统治黔北。所以,杨氏土司的政权历经唐、五代、宋、元、明五个朝代而稳坐江山。土司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比较松散,每每改朝换代后,皇上重封赐印,杨氏土司便一代代继承下来,在黔北得以长存。这个土司治下的小王朝,比朝廷皇位的世袭制度还牢固得多。这在中国土司史上是不是有独特意义?

      然而,杨粲在“尽忠王事”的同时,家族秘密构筑的石墓穴里却暗藏心机——杨粲棺床四角下垫有四条龙,圆雕的龙头,鳞甲清晰的龙身和龙尾现于两侧。有人告诉我,他细数过,杨粲的墓穴中雕刻了二十七条各色各样的龙!封建时代,龙是王权的象征,是皇家严格控制的专有物,但杨氏土司居然雕刻四条龙来抬棺床,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这地宫不可能有外人光顾,不会泄密,使得杨氏家族能够按隐秘的意愿摆布身后的一切?

      站在杨粲墓前,不由得想到杨氏土司家族大起大落的命运。杨氏土司在这边远地域长达七百二十五年的世袭,看去固若金汤。可这越来越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至杨氏第二十九代孙杨应龙举兵反明,终于引来了朝廷的“平播之役”。1600年6月,杨应龙与明军在军事要塞海龙囤展开殊死决战,最后以杨应龙自焚身亡而宣告结束。这一战,仅被明军斩首的播州人就有两万之众,场景之惨烈,不堪回首。修筑了几个世纪的海龙囤就此毁于一旦,不过,历史的记忆并不会被轻易抹去,城堡的残垣还在,城墙犹存,它兀立在群山之中,无言地陈述着那段血流成河的往事。

      平播之役是黔北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次战役以及明亡之后的两次移民浪潮,将各地的文化带入贵州,在黔北这个大通道上汇聚、碰撞,遵义文化就这样在反复交融、沉淀中完成蜕变,一步步攀峰而行。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孔薇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