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人民日报》两个整版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贵州篇

《人民日报》
1659484920
今天(8月3日),《人民日报》以两个整版篇幅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贵州篇。专版一刊发报道《多彩贵州精彩蝶变》,并配发贵州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专版二刊发报道《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新跨越 新期待)》两条报道。

数据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底图:贵黔高速鸭池河大桥。尹 刚摄(人民视觉)

多彩贵州精彩蝶变

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群众搬出大山,摆脱贫困千年梦圆;

经济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赶超跨越势头强劲;

石漠化土地面积缩减43%,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2.12%,绿色家底更加厚实……

十年砥砺奋进,多彩贵州精彩蝶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贵州,多次考察贵州,发表重要讲话,为贵州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不断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奋力脱贫攻坚,书写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

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尽锐出战总攻绝对贫困。

走进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江镇三江社区,3500多亩花椒树枝繁叶茂,绿油油的花椒挂满枝头,乡亲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摘。“这是石头地,土层薄,种玉米产量低。后来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种花椒,不仅山绿起来,土肥起来,水留下来,大伙儿的腰包也鼓起来,摘掉了贫困帽子。”居民王良谷一脸笑容。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山于贵州,曾经沉重。立足自然禀赋与市场需求,贵州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目前茶园、辣椒、刺梨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00万亩、545万亩、200万亩,规模均居全国前列。2014年至2020年,茶叶、食用菌、蔬菜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全省753.5万脱贫人口增收,占脱贫人口总数的96%。

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大山里、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贵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家门口上班,孩子就近念书,不像以前在家务农要翻山越岭,外出打工又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孩子。”2018年6月搬进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王燕开启“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幸福新生活。

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贵州动员192万群众搬出大山,累计建成949个集中安置点,建成安置住房46.5万套。同时围绕基层党建、社区治理、培训和就业服务等“五个体系”,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坚持精准扶贫,贵州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贵州篇章。

如今,贵州持续选派3.2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建1万支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实现脱贫村等“五类村”全覆盖,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2014年9月,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落地铜仁,如今已成长为全国锂电新能源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上下游产业集聚以及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前景广阔。”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铜仁产业基地总经理张朝华表示。

过去的贵州,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动能不足。这十年,贵州着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倍增行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以现代能源、基础材料等为主的十大工业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奋力推进工业大突破,是贵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缩影。

走进位于贵阳市乌当区的贵阳万江航空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机器人挥动手臂,自动抓取零件,依次完成上料、下料工作。

“基于物联网和工业大数据技术,公司建成智能生产物流管控系统,实现产品生产和质量全流程追溯,整体效益显著提升。”贵阳万江航空机电有限公司精益智造部副部长金智强说。

贵州超前谋划布局,全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日益深化,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先机。截至目前,通过实施“百企引领”“千企改造”“万企融合”等行动,贵州累计形成“大数据+实体经济”融合标杆项目401个、示范项目4234个,带动8485户企业开展融合工作,推动2.3万余家企业“上云”。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2%。如今,乘着“东数西算”工程东风,华为、腾讯等一批数据中心落户贵阳贵安新区,一张充满蓬勃动能的“算力网”正徐徐铺展,助力贵州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

悄然改变的,不仅是产业。

“交通靠脚板,走的还是用柴刀砍出的小山路。”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枹木垅村村民龙必燕,以前每次进县城要走两个多小时,如今通组硬化路修到家门口,开车30分钟就能到县城。

这十年,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突破:2015年,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2017年,率先在西部实现“村村通公路”;2021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0公里,是2012年的3倍多……

突破基础设施制约瓶颈,畅通对内对外开放通道,深入推动制度型开放,贵州正着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眼下,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贵州正加快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今日贵州,正成为投资热土、兴业沃土、创业乐土,发展活力迸发。2012年至2020年,贵州经济增速连年位居全国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着力先行先试,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

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这十年,贵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些年,贵州全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

2016年6月,贵州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出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流经云贵川三省的赤水河,是贵州的美景河、美酒河。2014年,为护佑一江清水,按照“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受罚”原则,贵州在省内探索实施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

“遵义、毕节两地签订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跨界水质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下游受益的遵义市向上游毕节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反之则由毕节市向遵义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专款用于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干部李澄介绍。

2014年至2020年,遵义累计向毕节支付补偿金9695万元。如今,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扩大到云贵川三省。云贵川三省还推动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锚定“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战略定位,贵州着力开展绿色屏障建设制度创新试验: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健全山林保护制度,健全水资源环境保护制度……

从开展促进绿色发展制度创新试验到开展绿色绩效评价考核创新试验,贵州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

山秃、土少、石头多,石漠化长期以来困扰着兴仁市马马崖镇九盘村的发展。“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发展生产,就要在石旮旯里巧做文章。”经专家支招,村党支部书记王清山带领乡亲们种起枇杷和李子,让石山增绿、群众增收。

十年间,通过探索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有机结合的防治新模式,贵州石漠化治理面积累计达1.31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幅达43%。

降碳、减污、扩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今日贵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绿水青山正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

图①:沪昆高速贵州段穿越贵阳贵安新区樱花园。图②:位于平塘县、有“中国天眼”之称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图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农村小学生正在享用营养午餐。图④:贵阳大数据创客公园。图片均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提供

搬出大山 安居乐业

按下设备按钮,添料、送水等程序开始自动运行,一枚枚新鲜鸡蛋随着传送带缓缓运出……同样是养鸡,跟马中秀在老家相比完全不同。

“那会儿搭个窝棚再撒把苞米就完事了,人住的房子都很简陋,哪有这样的养殖场。”马中秀老家在毕节市纳雍县昆寨乡碓窝河村,过去一家七口挤在60平方米老房子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贵州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居住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地方的困难群众,搬出大山开启幸福新生活。

2020年1月,马中秀一家搬进位于纳雍县城的利园街道蟠龙社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社区安排马中秀夫妻参加就业培训。通过帮扶干部对接,马中秀在城郊一座养殖场找到了心仪工作,丈夫在社区附近一家箱包厂上班,夫妻俩每月工资7000余元。“不用外出务工,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正是马中秀盼望的幸福生活。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贵州着力构建基层党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五个体系”,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户已就业41.45万户、92.99万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949个集中安置点实现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教育设施全覆盖,确保搬迁群众看病就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

乡村旅游 生态富民

古松苍劲、梯田层层、青山环抱,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马头村山水如画,游客络绎不绝。“丽阳山庄”农家乐老板罗发俊在葡萄园里转上两圈,开始准备食材。

“发展乡村旅游这条路子走对了。”40岁的罗发俊曾外出务工多年,返乡后开办乡村客栈,亲历了旅游产业发展给这个布依族山寨带来的变化。

地处香纸沟省级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昔日马头村,同贵州很多山村一样,守着绿水青山,却没找到“金饭碗”,年轻人多外出务工。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旅游产业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之一,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党委政府持续引导扶持,乡村旅游在各地蓬勃发展,成为推进旅游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整治乡村环境,发展葡萄、苹果、西瓜等水果种植,马头村走上农文商旅融合发展之路。“香喷喷的旅游饭”激活了全村经济发展,短短几年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目前,马头村已有28家农家乐、19家乡村客栈,每年吸引游客逾5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成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绿水青山间,农家日子甜。“这些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生态富民,我们切实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正勇说。

持续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差异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贵州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截至目前,贵州已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37个,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9个,居全国前列。

数字经济 异军突起

眼下正值汛期。贵州东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平台,工作人员紧盯电脑屏幕,密切追踪降雨量、河湖水库水位变化等数据。公司自主研发的“东方祥云”平台,整合了气象、遥感、地理地貌等数据信息,通过算法分析,可提前72小时发出洪水预警预报。

“传统的预警需要在河道中安装大量传感器,而运用大数据则是全新探索。”李胜是贵州东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年前他就带领团队研究洪水预警预报。如今,乘着贵州发展大数据的东风,“东方祥云”走出贵州,服务全国1700多个县的3.5万座水库。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后发赶超的突破口、转型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实施“千企改造”“万企融合”等行动,贵州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走进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台台无人搬运小车来回穿梭,依次把物料运送到设备投料口。公司近年来探索全面数字化转型,去年建成全省首个5G全连接工厂,逐步实现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胎圈生产由5道工序整合为1道,效率提高4倍以上,合格率提高20%,还可节约近1/3的人力。

近年来,贵州已累计形成融合标杆项目401个、示范项目4234个,带动8485户企业开展融合工作,推动2.3万余家企业“上云”。今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贵州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进入“十四五”,贵州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大力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以“东数西算”、数据交易等为抓手,做大做强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3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2021年,贵州数字经济增加值超6500亿元,增速达20.6%,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

远程医疗 惠民利民

“小朋友,身上哪里不舒服?”在遵义市正安县流渡镇中心卫生院远程诊疗室内,正安县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张旭珍通过视频询问俊俊的病情。

这几天,见儿子俊俊手臂上突然出现大片小疙瘩,韦阳赶紧带着孩子来到镇卫生院检查。主治医生罗盛海对俊俊初步治疗后,通过贵州省远程医疗管理服务平台向正安县人民医院皮肤科申请了远程会诊。

“目前考虑是过敏性皮疹,可考虑外用炉甘石洗剂。”张旭珍提出治疗建议。

2016年以来,贵州全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全省统一的远程医疗专网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平台,将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

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末端,贵州为1000多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备。“彩超、医用X光机、心电等医疗设备都配齐了。”流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何亚清介绍,“过去患者照个片子都要跑县城,接入远程医疗系统后,许多常见病、慢性病在我们卫生院就能进行初步诊治和随访。”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正安县中医院阅片室内,放射科医生夏小波仔细查看各乡镇卫生院上传的影像片后,将检查报告单上传反馈给申请远程影像诊断的卫生院。“有些复杂的片子,乡镇医生就上传给我们来判断。”夏小波说,“如果我们也拿不准,那就传到市一级的医院。”

硬件设备改善了,基层医生诊疗能力也得跟上。贵州省卫健委明确由3家省级龙头医院牵头,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和支持,并定期开展影像、心电、检验等针对操作人员和诊断医生的培训。

“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贵州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远程医疗服务总量达303.2万例,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生态环境 向好向优

从遵义仁怀市茅台镇岩滩村顺着仁溪沟一路前行,两岸郁郁葱葱,流水潺潺。“前几年河水污染严重,不敢靠近。现在河水清澈,大家都喜欢来河边散步。”岩滩村村民刘波说。

仁溪沟属赤水河一级支流,两侧分布着多家酒厂。前些年,部分酒企、作坊建设不规范、环保意识淡薄,造成“跑冒滴漏”污染,一度令仁溪沟化学需氧量、总磷超标,水质下滑至劣Ⅴ类。

2019年,仁怀市开展白酒产业治理,将仁溪沟沿岸24家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作坊全部关停,采取补偿机制逐步拆除厂房,填埋467口窖池,引导其中15家企业到园区规范发展。

位于仁溪沟上游的程海酿酒作坊是24家被关停的企业、作坊之一。“我们决定转产到制曲等不易产生污染的产业环节上,谋求可持续发展。”作坊负责人程海说。

随着污染防治深入推进,仁溪沟水质已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我们建设了一座水质微型站,对仁溪沟开展24小时监控,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遵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涛说。

仁溪沟水质之变,是贵州呵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一个例证。近年来贵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30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

这些年,多彩贵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向优:“十三五”时期贵州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3%;2021年绿色经济占比达45%……“山地公园省”成为宜居家园、旅游乐园。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新跨越 新期待)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

贵州在为“山地公园省”美誉自豪的同时,也曾为千山万壑所困扰:属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生态脆弱;属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山多土瘠的贵州,如何守护好山好水这一“绿色家底”,在后发赶超中迈向高质量?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嘱托,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努力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过去,地处喀斯特山区的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越垦越穷,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仅为5%。如今的海雀村,万亩林海苍翠连绵,森林覆盖率达77%。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村民因地制宜发展起中药材、食用菌、旅游等产业。仅去年一年,参与民宿发展的村民就获得分红21万余元。今年4月29日,贵州第二张林业碳票颁发给海雀村,涉及林地7300余亩、价值100余万元,仅此一项,海雀村227户群众户均增收4400多元。说起生产生活的变化,村民们感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关键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发展路径和方式。贵州把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目标,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主抓手,坚持把绿色化贯穿“四新”“四化”各方面和全过程。

从在全国率先实施磷石膏“以渣定产”政策,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创新、集约、高效发展,到开展促进绿色发展制度创新试验;从基础能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十大工业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到全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数字经济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年,贵州着力以改革创新之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多彩贵州绿富同兴的实践充分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实现共赢,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编辑

吴雷

责编

飞宇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