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大教授方中明:稻花香里的“追梦人”

动静原创动静原创
1653227520
积分商场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何让水稻高产再高产,是我国水稻研究永恒的主题。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满怀闯劲、干劲,为贵州的水稻研究注入了新的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大学,来认识稻花香里的“追梦人”——方中明。

“从编号1开始到70多号,这些苗都很壮的,也没有病虫害,大概还有10天就可以插秧了,我们把握一下时间。”一大早,方中明又带着学生来到了实验田里。

这里种着改良后的白果贡米、香摘糯、香禾糯等十多个品种的贵州优质特色稻。如果试验成功,这批新稻种亩产量可以达到400公斤以上,和改良前相比,最少能增产20%,最多的能增产3倍。

最近雨水多,又是田间试验的关键时期,他们得密切观察秧苗的长势。

“每周都要来几次,跟学生连续作战到9月份,看它在大田里从播种、插秧到结穗的表型,以便下一步怎么样进行遗传改良。”方中明是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说如果稻穗能结得好,特别是能达到预期的表型,那是最开心的时刻。

从小在田间长大的方中明,对水稻有着一种天然的热爱,也更明白粮食的重要性。

“小时候我们家把水稻的粮仓,直接放在住的房间里面,对水稻粮食安全非常重视,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种感觉。这是我坚持这么多年来一直做水稻的原因。”方中明说。

从事农业科技非常辛苦,一半工作时间都在田间,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博士时,方中明毅然选择了水稻作物遗传改良研究。毕业后,他先后进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从事专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13年来,方中明在全球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国家、国际发明专利,入选“楚天学者计划”、“湖北产业教授”,各种荣誉接踵而来。2019年,35岁的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方中明说:“我跟爱人还有小孩,全家一起来到了贵州。贵州省的人才引进的政策、力度都比较大,这些年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脱贫攻坚之后,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贵州省的水稻的品质很多都不错,但是产量比较低,刚好可以结合我们的科研优势,来进行遗传改良,真正地服务乡村振兴。”

一种水稻品种的培育,往往要经历5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从上万株稻种中,筛选出株形好的进行遗传改良。

尽管经验丰富,可是来到贵州的第二年,方中明还是遇到了“意外”。方中明的博士生吴博文回忆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水稻苗种在海南,我们就过不去,基本上那一批水稻全部绝收了,那时候心里很绝望的。”

可方中明觉得,新稻种培育,如果在某个环节上坚持下不去,那就不行。“我们把所有的事情归零重新努力,克服任何困难,坚持下去,把我们的品种培育出来。”

实验、试验,再实验。方中明已经记不清,自己经历了多少次的实验和失败,但丝毫没有动摇那份做科研的决心。

在吴博文的印象里,导师方中明几乎达到了“痴迷”学术的地步。他说:“晚上方老师也不回家的,天天跟我在实验室里泡到两三点,实验结束了,还要讨论各种问题,最激烈的时候跟他拍桌子,他觉得我的思路不对,我觉得他的思路不对,就要把方案都试一下。”

来到贵州短短3年,方中明入选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贵州省高等学校科技拔尖人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基金、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10多项,完成遗传改良贵州特色稻5种,收集评价特色稻种质资源100多种。

面对诸多荣誉和成就,方中明很“淡定”。他说,水稻遗传改良没有终点,他会一直在前行的路上。

方中明始终牢记着,“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饭碗要装中国粮。他说:“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要把粮食安全放在心上,坚持去做水稻遗传改良,把品种推广出去,希望我们的水稻将来产量又高又好吃,我们的农民能够增产增收。”

记者

姚慧 平川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飞宇

编审

侯莹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