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新时代的贵州人丨杨杜娟:巧手编出幸福生活

动静原创三穗融媒体中心
1662951000
他们是普普通通的贵州人,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迎难而上的勇气、主动作为的志气、开拓创新的锐气;从他们的故事里,你能读懂“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因为,他们是新时代的贵州人。

一根根竹子,从刮青、破竹、抽丝、晒干,再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一共要经历大小20多道工序后,最终才能成为斗笠、箩筐、簸箕等一个个精美的纯手工竹编艺术品,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恰似三穗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杜娟的蜕变。

80后的杨杜娟,出生于贵州三穗县。凭着对竹编的热爱和情怀,一直致力于竹编文化的研究和技术创新。2014年,和丈夫周震二人放弃对口专业工作,毅然返乡回来自主创业。利用界牌村得天独厚的竹资源和自己所学电商等专业特长,她与丈夫一起,相继创办了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在她的手中,独立开发了50余种工艺品,多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成功打造“黔森源”和“知布知竹”2个品牌之后,更与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

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经理 杨杜娟

杨杜娟说:“之前我是在遵义和贵阳那边上班,本身我自己从小就喜欢这个竹编,然后就尝试在网上卖了一下,然后没想到一下子就不断地有人在跟我们买,然后那个时候呢,我们就决定了,那我们可以先朝我们家乡的名特产三穗竹编开始做起。”

在农村,生产需要的竹箩、提篮、簸箕等竹编产品,是篾匠的传统手艺,杨杜娟却将竹子赋予了新的生命,靠一双巧手在竹子上“玩”出了新花样,让竹编产品更加洋气。

杨杜娟说:“从最开始的时候是编一些生活类的,就是筛子、簸箕、背篓这种用品,到现在字画啊、杯子啊、挂件啊,慢慢地就往高端上走。”

面向市场创品牌,杨杜娟在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创业至今,杨杜娟获通过努力奋斗获得各级各部门多项殊荣。

杨杜娟告诉记者,每年她都会花个一两个月的时间外出学习、交流、展销这种形式,通过这些方式来推广三穗竹编。现在,三穗竹编在整个国内的圈子里面是比较出名的,一般有定制,都会优先找到杨杜娟,所以现在不愁销路。

靠着做定制产品、竹艺术品,杨杜娟的团队有稳定的销售额。竹编产品通过“非遗+电商”的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竹编产品生产由简单的“簸箕、背篓”等粗放生产生活用品到“挂饰、摆件、工艺品”等精致工艺品的转变,还帮家乡的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学员杨海燕说:“现在我们就是做这个水杯,但这水杯也有蛮多种,到这里做活路也蛮好的,然后我们就是离屋里又近嘛,家里面也有老的,又有小孩,我们小孩就到三穗读书,我们顺便照顾他们,一个月工资保底两千块钱左右。”

将灵活就业与弘扬竹编文化相结合,杨杜娟还举办竹编技术培训班,免费传授技艺让乡亲们学习竹编,在她的带动下,不少村民靠着竹编增收致富,竹编传统手工技艺也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她独创的递进式新型“师带徒”人才培训模式下,先后开展竹编技能人才培训40期2000余人,挖掘培养非遗竹编技能人才师傅52名,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57人,这其中包括贫困户34人,残疾人5人。竹编工艺品年销量达3万件,年销售收入达200万元。

“我是去年12月份开始就到这边来的,之前也不晓得有这个竹编,然后是通过杨老师到我们村里面去给大家培训,然后她给我们培训了半个月,我觉得对这个东西编起来还蛮感兴趣的,然后就想多学会一些东西,然后就到她这里来学习。”竹编工艺厂学员万兆群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杨杜娟已培训学员多达2400余人,公司拥有固定员工40人,带动界牌村发展竹编产业50余户,从业人员52人,累计创收300余万元。如今的杨杜娟每天不断地探索创新的步伐,靠着传统竹编非遗,她正用一双巧手编制一幅幅“生命不止,岁月不息”的美丽画卷。

杨杜娟说:“下一步的话,我们也会积极地培训我们的学员和工人,外出比赛、参加各种学习、丰富我们这个传承人群,通过我们一群人的努力把我们三穗竹编,做大做强,然后让它能既是一个非遗的一个文化传承,又能做成一个非遗的大产业,让我们的广大群众能够在家里就能就业。”

三穗融媒体中心 陈姣琳 李维翰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编辑

代丹妮

责编

李佳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