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粤海黔山咫尺间——玉屏与东莞的历史情缘

动静原创
1677062460
积分商场

明清之际,玉屏人以科举出仕。因受朝廷籍贯回避制度的影响,都远赴他乡为官,仅在广东就有十余人。如广东道御史唐一鹏,徐闻知县黄朝用,琼山、文昌知县龚汉臣,会同知县贺廷楠,雷州通判郑国宾,东莞知县洪其哲等人。他们勤政爱民,官声卓著。

让我们回到200年多前的东莞,去探寻玉屏人在东莞为官的足迹,去感受玉屏与东莞的历史情缘。

翰林知县,情寄鳌台

东莞厚街的鳌台书院,是东莞最早的乡立书院,是东莞唯一一家曾有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题字留墨的书院,是莞邑文化最靓丽名片之一。其绵延数百年的崇文重教之风,令东莞人引以为豪。

鳌台书院

鳌台书院,始建于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春天。厚街人王恪,曾任湖广宝庆府知府,他深谙“非学无以成才”之道,为勤宣德教,扶植士气,培养同族子弟成才,他号召族人捐资助学,创建了鳌台书。

数百年来,书院学风蔚然,人才辈出。

就是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书院,留下了玉屏清代翰林洪其哲的深情与厚望。

洪其哲(1710-1774年),字明也,号东村,出生在玉屏县城东郊的重阳坪洪家。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洪其哲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广东乳源、惠来、乐昌、东莞、新兴知县。他为官清廉,忧民疾苦,留下了要求子孙后代爱护耕牛不吃牛肉的美谈;他父亲早逝,事母至孝,在乳源知县任上将母亲接到身边赡养;他感念师长,在惠来任知县时,将其恩师田榕的诗集《碧山堂诗钞》付刻行世。其立言、立行、立德,堪称楷模。洪其哲雅爱诗文,终身不辍,著有《东村集》存世。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六月,洪其哲奉命任广东东莞知县。公事之余,洪知县常与东莞的名人文士雅集,在一次宴会上,他认识了厚街的王恒。王恒谈吐温文儒雅,是厚街明代大司徒王缜(梧山)的后人,洪其哲对王缜“心仪久之”,与王恒的交情,自然多了几分敬意。

一天,王恒来到知县洪其哲的居所拜访。王恒对洪知县说,乡里的鳌台书院已重修落成,书院高大宽敞,宏伟壮观,丝毫不亚于宝安的龙溪书院。书院为王恒的先祖——太守王恪创建,如今由王氏族人进行修复。原来王恒此来,是想请知县洪其哲为重修的鳌台书院作篇碑记,用来记载这一盛况。然而洪其哲因公务繁忙,所以没有马上应允。

洪其哲为恩师田榕编刻行世的《碧山堂诗钞》

这年中秋节的第二天,洪其哲乘船从东莞返回虎门。船经过厚街的时候,县衙的书吏指着远处的山冈和楼台告诉洪知县,这里是厚街古鳌台的地方,鳌台书院在厚街的南边。洪其哲忽然记起友人王恒所介绍的鳌台书院,他想实地考察下大家所夸赞的书院究竟如何,于是吩咐船工靠船登岸。

船停靠在厚街的鳌台码头,洪其哲一行下船上岸。没走几步,只见“乔木千章,池塘如带,屋庐绣错,洞达街衢”,果真是一富庶繁华之乡。

洪其哲很快来到了鳌台书院。知县的突然造访,书院山长慌忙恭迎。洪其哲兴致勃勃,只见书院“翩翩多士,森立两阶,揖让雍容”,学子们的济济一堂,其儒雅风尚丝毫不亚于东晋兰亭雅集的文士。于是,洪其哲突然感叹道,书院的设置,从来都是使人们受到诗书礼乐的陶冶和润泽。要不然,东莞怎么有那么多人美秀而文雅呢?洪其哲的所见所闻,说明王恒所说的一点也不虚假。

洪其哲出生在玉屏的乡下,他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读书过目成诵,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是周边远近闻名的“神童”,玉屏至今还流传着他少年刻苦读书的故事。洪其哲28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人称洪翰林。由翰林任知县,如此才高德厚之人,极为注重教育,爱惜人才。

洪其哲在鳌台流连了一整天,书院的学风盛况,感动了他。洪其哲结合科举应试的要求,出了一道六言试帖诗题,来考核众多的学子。在规定时辰内,就收到了30余人的应试诗卷,即将送来的还有80余人,都是王家子弟,而其它姓氏不算在内。

夜幕降临,洪其哲在篝灯下展卷阅读应试的诗卷,觉得美不胜赏。他认为应试的诗都达到了八股文“雅正清真”的标准,不由得更加服膺皇上反复告诫订正文章要求的重要意义。六韵诗结构森严,需用仄起格、韵有“八戒”,以及破题、承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要求,洪其哲赞赏士子们所作的六韵诗,恪守规制,且清新俊逸。

如此人文风尚,厚街王氏的兴盛没有止境,这也是重修书院的原因所在。洪其哲以为,前人创下的基业,希望后人世代相守。然而看一些故都旧邑,问一下当年显赫和华丽的场所,像唐代司徒马燧的奉诚园、李德裕游息的平泉庄,能有几处留存下来?到最后都荡为了荒烟蔓草,哪里还有千百年遗留的书院呢?而厚街王氏的各位有识之士,慷慨捐财,恢复先人创下的伟业。他们沿袭书院的名声而思其道义,保留书院的传统而图其维新。俯仰古今,王氏家族是如此地崇尚道义和注重教育,洪其哲怎能不由衷赞美?

洪其哲出生翰林,满腹经纶。他应书院之请,现场榜书了一副楹联于书院的正堂,并且在正堂的东西两侧书写了“敬业”“乐群”四字榜书。他希望学子们磨炼自我,不断提高;努力进取,劳逸有度。才不愧对祖宗的培育,以及书院重建的功绩。他还告诫学子们不要贪图安逸,荒废岁月;不要开始勤奋,后来怠惰;不要在学问上划清派别,各立门户。洪知县对书院的学子给予厚望,要储为梁栋,成为国家的干才;要继往开来,建功立业,与家乡的先贤们一样彪炳史册。

洪其哲认为,先代的君王,能够视察四方,观察民风,立教育以感化民众,这也是他任职东莞的职责。这次鳌台书院之行,洪其哲收获颇丰。

于是,洪其哲立即把鳌台书院之行这件事,写成了《鳌台书院记》,用来回复王姓友人。至于鳌台书院山川地势的优越,房宇的高大宽敞,学圃艺林的错落有致,以及鳌台书院的创建情况。官至巡抚的广东番禺人庄有恭,在之前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洪其哲就没有重复记载了。

4个月后,也就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二月,洪其哲离任东莞,奉命任广东肇庆府新兴县知县,东莞知县一职由江西泰和进士梁钦接替。

洪其哲离开了鳌台,离开了东莞。他先后在广东多地辗转为官,宦海沉浮,德被他乡。他与东莞友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对鳌台书院给予了殷切的期望。

而今天的鳌台,已圆了200多年前玉屏翰林洪其哲的梦。

盐场大使,梦萦东莞

清代广东惠东府的石桥盐场,在陆丰县的碣石,是广东著名的十三盐场之一。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的一天,一道吏部的任职文书,从遥远的京城送达石桥盐场:“实授石桥场大使洪湜,为东莞盐场大使。”这一年,洪湜49岁。

洪湜,生于清康熙壬申年(1692年),字澜若,号静谷,贵州玉屏县人。他少年聪警,气度儒雅,勤奋好学。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洪湜中贵州乡试第七名举人,闱墨醇雅,脍炙一时。

洪湜才学过人,却应进士不第。雍正五年(1727年),与洪湜同科的举人王士俊,由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王士俊是贵州福泉人,深得雍正皇帝宠信,他非常看重洪湜的才学德行,于是邀请他入广东布政使幕府,辅佐自己治理广东。而总督孔毓琪,尤其器重洪湜,则题请朝廷留洪湜在广东盐场做事。随后,委任洪湜办理广东归德等盐场盐务。雍正九年(1731年),洪湜被委办解送万年吉木(皇宫棺材木)进京,由官员引领,得到雍正皇帝的接见。雍正十二年(1734年),两广总督鄂弥达、广东巡抚杨永斌,以洪湜娴熟于吏治,共同上疏题请朝廷委任洪湜为广东澄海知县,吏部以“破格于例外”而没有批准。

乾隆三年(1738年),洪湜任广东东汇关批验所大使,乾隆四年(1739)任盐运司经历,乾隆六年(1741年)任石桥场大使。时任左都御史兼领广东巡抚的王安国爱惜人才,于是题请圣上,才得以实授洪湜为东莞盐场大使。

海盐晒盐图

东莞因盐而名,洪湜之前任职的归德盐场,过去曾属东莞盐场。清康熙《东莞县志·沿革》载:“吴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场名东官,谓东方盐官。”莞盐的生产盛极一时,有“盐烧积雪千田白,花吐攀枝十里红”的壮观景象。

洪湜知道,凭自己的才干,以及十余年的盐场管理经验,在东莞盐场,一定能够大有作为,实现自己的平生抱负。

正当洪湜打点行装、即将赴任东莞的时候,他突然生病了,病情瞬间加剧,最终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

洪湜的突然病逝,官民为之惋惜。在广东的几大盐场,洪湜已经工作15年了。他谙熟盐务,革除盐场夙弊,上裕国课,下利商民,官民称赞。他所任职的盐场,离任时,人们拉着马车的辕木,或者横卧在路上,不让他离开;洪湜离任后,百姓又立洪湜的长生排位供奉祭祀,以感念他的恩德。

清代玉屏洪氏祠堂

得到洪湜去世的消息,广东的石桥,东汇、归德、东莞,以及洪湜任职过的其它盐场,纷纷不远数百里公设祭奠,并作盂兰佛事,追悼洪湜。由此可见,洪湜的才干和德行可谓深得人心。

洪湜的父亲洪遘昌与洪湜的儿子洪瓐,当时同在广东。洪瓐亲自看着父亲入殓,然后不远千里,护送父亲的灵柩回故乡玉屏。家人按照高寿老人去世的规格,将洪湜安葬在洪氏祖茔。

洪湜的父亲洪遘昌,别号书岩,是清康熙岁贡,选贵州遵义府训导未仕,为一方名士。书岩先生好诗,有白居易、苏东坡的风韵。洪湜英年早逝,未尽其才,书岩先生常作诗哭子,以解悲哀。日长月久,哀诗累累,先生装订成册,名为《纾哀录》。贵州镇远人余家璜,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江苏常熟县知县,他是洪湜的同学,与洪湜交好,非常理解书岩先生的舐犊之情,专门为《纾哀录》写了《洪书岩先生纾哀录序》。

洪湜去世后,同榜举人广东布政使王士俊,还专程到玉屏看望洪湜的父亲,写下了《题书岩年伯小照》诗和玉屏洪氏宗祠碑记,寄托了他与洪湜的同年友情。

洪湜去世的第三年,洪湜的长子洪璖,亲自带着父亲的生平事略,跋涉近千里,到织金县请回乡里居住的翰林院检讨潘淳,为父亲洪湜撰写墓表。潘淳是洪湜的好友,非常敬重洪湜,他饱含深情写下了《东莞盐曹洪君墓表》。文章记叙了洪湜的德才和功劳,同时,翰林潘淳也惋惜道,洪湜官不过盐曹,寿不及五十,一生才能埋没在了岭南。

洪湜出众的德才加上15年的艰辛付出,换来了正八品顶戴,官阶低微,且赴任之际,因病突逝,一生功名,定格在了东莞盐场大使。但洪湜的才干和德行留在了广东,留在了盐场,凝结成了玉屏与东莞未尽的情缘。

作者介绍:

郑孝碧,侗族,贵州玉屏人。现为玉屏县平溪街道安坪村党支部书记,玉屏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县政协文史专家。先后被评为玉屏县第三批县管专家,铜仁市先进文艺工作者,贵州省“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敬业奉献贵州好人。主编《玉屏军事志》《玉屏诗词》《玉屏明清诗词百首》等。其文艺作品多次获奖,常有诗文见于报刊。

点击图片查询“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大赛相关信息

编辑

王青

责编

李佳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