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683723300

宋代苏轼《蝶恋花·春景》词云: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简直太受喜爱了,入选各版本各层级的语文课本,老师们讲解起来也是各有千秋。对于这一苏轼的名篇,自然人人读来都会是共鸣感满满的,或伤春惜时,或感动自己“放过自己”,或以之劝慰劝勉朋友,或想象秋千佳人的美好景象,甚至想象中都能感受到“佳人”正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然而,尽管他懂、你懂、我懂,但“你懂的”,对于苏轼的这首词,向来解说纷纭,甚至其实连该词的创作时间创作地点也是不能大致确定的——虽然作时作地不明确并不妨碍我们自由赏读苏轼《蝶恋花·春景》文本,但毕竟失去了藉由揣摩苏轼创作心境的最重要依凭,这对于理解该词的主旨设置了云雾重重的迷宫。

重新细读文本,以伤春情绪,连同“秋千佳人”“笑里轻轻语”的构架探讨,苏轼这首《蝶恋花·春景》,化脱自南唐后主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伤春暮”“春暗度”,李煜情怀如诗;水边漫步,云朦胧,月朦胧,桃李依依;秋千佳人,笑语轻轻;人间天上,寻寻觅觅,一片芳心,含情脉脉,千万愁绪!

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煜这首词突出地运用对比,可谓寂寂寞寞独行,却偏偏看见那“秋千佳人”,又真真听到那“笑语轻轻”,愈加显得寂寂寞寞。这样的摹写彰显了作者的心境与现实感受到的景象之间极大的反差,形成了一种无可消解的孤苦悲凉,所发出的感慨实则成为对于古往今来、宇宙天地的追问,从而把情感由春愁感伤升华到对于人生意义的探寻。

有了对于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词作这样的认知,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苏轼《蝶恋花·春景》,则可以体会得到,词人感慨遥深,表情达意的重点必定不在于单纯地抒发伤时伤春愁绪,他们总是把最深沉的人生感受藉由传神描写景物、感受而表达出来,且往往卒章显志,凝结在词作的最后。也就是说,其实,苏轼最想说的话应该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那么,苏轼这“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是想要表达什么呢?

我们先按下不表。再从伤春,加上“青杏小”“佳人笑”“天涯何处无芳草”等几个关键点勘察,则苏轼《蝶恋花·春景》词来自于对其恩师欧阳修《渔家傲·四月芳林何悄悄》词的揣摩临习。欧阳修该词也是伤春满怀,词作里相对应写有“青梅小”“争语笑”,以及“楼头一望皆芳草”等等关键点。

宋代欧阳修《渔家傲·四月芳林何悄悄》词曰:

四月芳林何悄悄?绿阴满地青梅小。南陌采桑何窈窕,争语笑,乱丝满腹吴蚕老。

宿酒半醒新睡觉,皱莺相语匆匆晓。惹得此情萦寸抱,休临眺,楼头一望皆芳草。

欧阳修《渔家傲·四月芳林何悄悄》词下阕里的“此情”萦怀,大约总是伤春的;而“楼头一望皆芳草”,则暗暗回应上阕中的“南陌采桑何窈窕”。这里,“芳草”景象表面上是说春末夏初,一望青青,碧草连天;实则喻指上阕所云恰如同《陌上桑》里秦罗敷一样的“窈窕”“采桑”美女。全词所描写的景与情大致是说,初夏清晓,原本多么美好,却因“宿酒半醒”,感时伤逝,连黄莺鸣叫也听起来让人心烦。登楼解闷,青青草,绿绿林,还看到美丽的采桑女,听到她们悦耳的笑语,但所有这些却也更让人感到落寞了!

那么,“芳草”用来指代美女,这说法靠谱吗?

芳草喻指美人,是由来已久的文学传统。

屈原《离骚》有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芳草”与“美人”一体化的表达,正是屈原的开创。屈原“滋兰”“树蕙”,志洁行芳。《离骚》有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念兹在兹,须臾难分,屈原这样的表达,很有时时处处不能离开芳草的热忱。

后世诗歌里“芳草”与情爱相关,起始于《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诗曰: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的主题是“采芳赠远”,所采的芳草明写的是“芙蓉”(或谐音“夫容”)。但所思所想的人儿远在天涯,已不能像往日那样,可采摘芳草手赠爱人——于是,愈加回望故乡,长路漫漫,感念爱人,心怀忧伤。

与《古诗十九首》情味颇为相似,以“青青河畔草”极写远离之苦、相思入梦、情深绵绵的,还有首著名的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后来,由“青青河畔草”而再发展有“春草”“绿草”“江草”等等,与送别、离别、盼归、思远等成了固定搭配。著名的例子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唐代王维《山中送别》诗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又如,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明确把“芳草”引向美人,表情达意的,如,唐代刘长卿《春草宫怀古》诗曰:“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再如,唐末五代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词云: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唐代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状元、才子诗人皇甫冉有首《江草歌送卢判官》,是一首精心创作的“骚体诗”,才华横溢,可以看做是特意向屈原致敬的“心祭”之作。皇甫冉《江草歌送卢判官》歌曰:

江皋兮春早,江上兮芳草。

杂蘼芜兮杜蘅,作丛秀兮欲罗生。

被遥隰兮经长衍,雨中深兮烟中浅。

目眇眇兮增愁,步迟迟兮堪搴。

澧之浦兮湘之滨,思夫君兮送美人。

吴洲曲兮楚乡路,远孤城兮依独戎。

新月能分裛露时,夕阳照见连天处。

问君行迈将何之,淹泊沿洄风日迟。

处处汀洲有芳草,王孙讵肯念归期。

而皇甫冉这首炫才使气的“江草歌”所诗赠的对象“卢判官”,可确信就是诗名大盛的“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

唐人歌咏“芳草”,也还是念念不忘屈原的。晚唐黄滔《芳草》诗云:“泽国多芳草,年年长自春。应从屈平后,更苦不归人。”此诗里的“屈平”即屈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也即,屈原被认为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如此梳理下来,从先秦到北宋,从屈原“芳草(香草)美人”的表达,到种种文学手法,你觉得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什么意思呢?

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苏轼”,但我们从苏轼《蝶恋花·春景》“抄作业”的两首词对比来看,悉心体会,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和欧阳修《渔家傲·四月芳林何悄悄》里都有的伤春之情,苏轼《蝶恋花·春景》里也是有的。而且,李煜、欧阳修词里都明确写了美女佳人的笑语,苏轼词里也是一样。故而,综合考量,苏轼《蝶恋花·春景》也应该是精妙摹写暮春夏初景象的用心用情之作,虽有满满深深的伤春情怀,但又超脱自在,旷达潇洒,追寻人生况味,从细细腻腻、点点滴滴里,体会着最美丽最温柔的却又必然逝去的时光里的寂寂寥寥、甜甜酸酸。

所以,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并没有什么难解,按照苏轼的性情推测,应该大致是说,春风催花落,芳草碧连天;多情亦无情,天涯任飘零。

读到这里,你觉得我这样的感悟有道理吗?可能还是你觉得你自己的解释才更有道理吧——欢迎留言讨论。

啊,这真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