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余的贵州札记丨南京——贵阳,十封火急密电(有声版)

动静原创撰文、诵读:余未人
1682906400
积分商场

2023年,《余的贵州札记》专栏继续推出新玩法。贵州学者余未人自写自录,用文字和音频立体呈现她对文化的思考。

1949年春日的一个下午,我就读的贵阳扶轮小学传开了一个消息:有三个人被五花大绑在黄包车上,拉到水口寺电厂技工宿舍门口的路边,士兵的枪口对准他们,枪一响,3个人应声倒地。

1949年贵阳水口寺电厂旧址

放学后我们急奔去看。我钻进围观的人群里,只见三个男子倒在血泊中,其中一个仰卧者血红的心脏裸露在胸口外,粘糊糊的血滴流淌了半身。我吓得捂着眼飞奔而逃。当年我7岁,第一次见到杀人的血腥,那惨不忍睹的景象,七十多年后仍能清晰地浮现眼前。

暴尸好几天后,人心惶惶,最后是由保长出面收尸掩埋……那些日子,我们学校和电厂、水口寺一带,仿佛被巫师作了魔法,一直沉浸在魔魇中。

从5月开始,到7月形成高潮,直至11月15日解放军入城,这段时期旧政权对贵州地下党进行了最后的“清洗”。宁静的小巷里不时会出现一些陌生人游转徘徊。接着,平日里活跃的青年、老成持重的人士忽而失踪,音讯杳无。抓捕、上刑、枪毙,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恐怖的阴云笼罩贵阳市的街头巷尾。

1949年8月下旬,贵阳四下里传说,国民党政府已经准备逃亡,临逃前可能会实行“抢光、烧光、杀光” 的“三光”。

贵阳电厂依然是机器轰响、灯火通明。

贵阳电厂夜景(电厂馆藏Q9-42)

电厂安全吗?员工们忧心忡忡,担忧旧政权在崩溃前夕会不会祭起最后的杀手锏,将电厂炸毁?电厂员工对自己的这份职业历来有一种放心感、荣誉感,员工们把电厂当作自己的饭碗、事业、命根子。

1949年初,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贵州保安司令部下达了“护厂应变”的任务。电厂行政也随即布置了“护厂应变”。这“应变”二字,自然是旧政权的口号。解放后,“应变”的当事人特别忌讳这词儿。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当事人只提“护厂”,而批判方强调“应变”,说“应变”就是企图变天。

其实,“应变”一词本身是中性的,但里面似乎含有深意——原来旧政权企图以此对抗新政权,而以工厂为衣食父母的员工们,却正好接过它来用以对付旧政权。厂方关于“护厂应变”的动员一呼百应,水到渠成。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此前因怕战火延烧至南京,资源委员会已将部分家属疏散,以便全力保护南京的企业。资源委员会电业处处长陈中熙家人,已由南京迁到贵阳电厂西湖路营业处居住。

解放南京 邹健东 摄

陈中熙在南京受新政权的指令,利用原有通讯管道向电业处管辖的全国各电厂发出密电密函,传达解放区的方针政策,号召各电厂员工坚守岗位、保护工厂。

陈中熙致密电奚长年:“急,贵阳电厂主持人,大密。战事迫近南京,弟奉命坚守岗位。惟因接管首都电厂困难倍增,幸鹏承兄(即韩德举,贵阳电厂原厂长)临危受命并勉力支持。望兄及厂内诸同事好自应受,共渡时艰。千万勿离职守。惟确保事业而后能确保自身,诸希垂察。弟陈中熙二十三日印。”(见贵阳市档案馆卷宗7号目录1卷号223号文号409号)

占领南京总统府 邹健东 摄

南京解放之日,陈中熙以个人名义向尚未解放的贵阳电厂发来了以上电报,后来,陈中熙又连续10次给奚长年发密电,传达了保护工厂迎接解放的指令。

当年报纸新闻

这个独特的中央直通管道秘而不宣,没有通过地方通讯系统,贵州的旧政权对电厂的控制原本就不牢固,加之对这条管道并不知情,无力管辖。

这是一条极为自然的老管道,人和电台都没变,但为之服务的政权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

9月中旬,代经理奚长年接到资源委员会重庆办事处处长电报,要他到重庆牛角沱26号办事处开会。“这个会议名义上是西南各电厂无法维持,要求政府拨款救急。实际上是曾丽顺先生向各厂传达原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孙越崎对西南各电厂的要求。大意是:孙先生已在广州携带资委会外汇及文件取道香港前往北平去了,要求西南各电厂负责人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坚守岗位,保护好电厂不受破坏,以迎接解放。”(《解放前夕贵阳电厂的护厂斗争》,奚长年口述。见《贵州文史资料第五辑》,1980年12月)

自重庆开会回筑后,奚长年就暗中了解、观察,谁是地下党呢?希望能与之联系,以便更有效地护厂。

奚长年在发电厂办公室会同先父余树基(工程协理)、沈锡耿(发电课长)等商谈。电厂员工大多是外地人,相对稳定,上班很忙碌,与外界接触十分有限,谁也显不出一丝异样。没有火眼金睛,谁也没法察觉哪个是地下党。

奚长年经理晚年照片

他们把目光投到了来厂工作的5位年轻的贵州大学毕业生身上,他们年轻,思想意识也许会比老员工更加激进。

这些年轻人会不会是共产党员呢?他们决定,三人分别找大学生谈话,希望有人能够及时站出来,并信誓旦旦,厂方一定保证他们的安全。

可谈话无果。

奚长年这时审时度势,利用合法身份,清点库房,将资源委员会存放在发电所材料库中的一批步枪,有80多支,立即转运到电厂仓库,组织技工秘密检修。当时电厂的技工多为技校毕业生,对于检修枪支完全胜任。

此后,奚长年等电厂领导层实际上已经把旧政权提出的“护厂应变”逐渐转换成为贵阳电厂全体员工保护工厂的行动,艰难、艰辛、极度考验人的智慧。(未完,明日续)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