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我在遵义会议纪念馆“看”文物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1696141260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

有着这样一群人

他们秉承守护革命文物

弘扬革命文化的初心

择一事,终一生

代代接力“看”文物

1982年,陈兴贵开始了他守护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的工作,这一守,就是25年。那时候技术条件差,没有电子化、数字化设备。陈兴贵告诉记者,那时候都是纸质档案,要按时间、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每新增一件文物,都是用纸笔记录文物的名称、时间、简介等详细的内容,确保无误后进行归档。

一手执笔,一“守”半生。陈兴贵和同事们的眼睛就是“扫描仪”,把每一件文物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每一寸地方仔仔细细的进行扫描,不错过任何细节。“心要细、眼要快,每一步保护流程都要牢记于心,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这些历史文物”,陈兴贵说这份职业是他的荣耀。

从1982年到2008年退休,在陈兴贵的眼里,文物安全重于生命。气候干燥时要防火,汛期来临的时候还要防洪,365天在岗,24小时待命。陈兴贵感叹:“‘守’了它这么多年,我已经熟悉到闭着眼睛都能摸清楚这里的一砖一瓦,对它,我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文保工作人员将“传统”传承,定期对馆藏文物进行清理,陈列,日常维护,对新征集文物进行鉴定,入库,建档。不变的是守护革命文物的初心,变的是不断丰富的保护手段。

记者见到80后的李若雪时,她正在将老一辈文保工作者留下的“文物登记”手稿进行电子存档,上千文物信息要建档,一个字符都不能错,虽然繁琐,李若雪却乐在其中,她说自己在做一件很“酷”的事情。

这些信息将会被进行“数字包装”,通过数字化复原、重建、场景建模,让文物“活”起来,目前已经有580件文物被活化到了多媒体数据平台上,游客可以沉浸式观展,“触摸”文物,“对话”文物,深刻感悟红色历史。

数十年的征集、保护,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可移动革命文物从667件(1955年统计数据)增加到2058件(截至2023年统计数据),李若雪和同事也为文物建起新“家”,根据不同类型文物所需要的保存环境要求,对其进行分柜保存,珍贵文物储存于可进行微环境调控的密闭智能存储柜内,通过柜门上的显示屏可以观察到文物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和湿度。“一般纸质类文物温度控制在22度,湿度保持在50%,这对文物来说是一个相对适宜的环境。”李若雪告诉记者,智能化设施的加持,让我们的预防性保护管理更可靠。

随着馆藏文物不断丰富,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文物也开始“出差”,2016年7月以来,它们已先后“到”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7省(市、自治区)的11个城市进行巡展,观展人数超过200万人次。

十一年,日复一日与文物相伴,李若雪非但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很有成就感。李若雪最喜欢带着一支笔、一个本子、一部手机在遵义会议会址进行巡检,这里面的一片瓦、一块砖、一根木,甚至是桌上的一支笔……每一件文物都被悉心呵护,她说在保护文物的过程就是与老一辈革命家们“对话”的过程,时时刻刻都被感动着。因此,只要这些文物有细微异常,她都能及时发现,并按照程序上报修复。

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保护红色资源就是保护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记忆,保护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奋斗拼搏的历史物证。

“我是革命文物守护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遵义会议纪念馆珍贵的革命文物。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李若雪说。

全媒记者:刘苧忆 叶雯 康茜 王芮涵

编辑

王涛

责编

李佳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