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旮旮角角贵州史丨图云关亭联作者不光是楹联写得好

动静原创撰文:周胜
168622974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贵阳图云关可憩亭联历来被人赞许,其联云:“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一亭俯视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寓人生哲理于行人旅途,又十分口语化,使人过目不忘。还有贵阳通济桥(即头桥)桥亭联亦广为人知:“送别桥头,说道一声去也,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  迎来道左,盼将今日归哉,喜故人见面执手还疑梦里身。”

这两副亭联均出自陈文政之手。陈文政,字冠山,贵州贵筑(今贵阳)人。优贡,乾隆十五年任开泰县(今黎平县)训导。著有《醉迷亭乐府全集》,已佚。他所撰成都桂湖联:“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桂湖望湖亭联:“五夜楼船,曾上孤亭听鼓角; 一樽浊酒,重来此地看湖山。”亦为人所品赏。

陈文政的行迹似乎没有更多的记载,仅在光绪《黎平府志·宦绩》中载:“乾隆十五年任开邑训导,品端学优,足以程式多士。十七年知县郝纂修县志,显微阐幽,多出其手。陈文政官开泰训导,以经学教士,尤喜搜访文献,零缣断楮,编纂无遗。诸生有为刁讼牵连,以为鱼肉可噬者,非具案至,不令赴,士气为之一舒。生平著述甚富,有《冠山诗稿》。”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志》中,还存有他的《谒徐太守祠》《登状元阁怀王龙标》《弔董光禄寺丞墓》《弔朱太常墓》《小弓矢》等诗。其他还有《九盘坡》《观瀑作》等。

虽然陈文政善诗与撰联,然而他所作的另一件事,使得他在有关贵州农业的历史记载中占有了一席地位。

《中国史稿地图集》根据各地府州县志及民间笔记志书的记载,标出了红薯在各省首次出现的年份:贵州1752(乾隆十七年)。其依据是乾隆十七年刊印的《开泰县志》。

乾隆《开泰县志·杂记》中,有这样一则记载:“红薯出海上,粤西船通古州,带有此种。训导陈欲兴此利,详悉通禀藩宪温、道宪朱,通行贵州一十二府。前陞县李遵行出示,劝民广种在案:昔人云,甘薯有十二胜,收入甚多,一也;色白味甘,二也;补益脾胃,三也;遍地传生,今岁一茎,次年可种数十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生根,风雹不能损。以土覆藤,虫不能食,五也;可当米谷,六也;可充籩豆,七也;可酿酒,八也;磨粉作饼饵,味甜,胜用糖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无多。其性耐旱,久旱亦易浇灌,十一也;春耕夏收,夏种秋收,止须壅土,锄耕不妨农工,十二也。愚更益之曰:署叶可作菜食,十三也;余藤晒干可喂养牲畜,十四也。”

所谓“训导陈”即陈文政。光绪《黎平府志》亦载:“陈文政  红薯利民通禀:‘(中略)’。奉布政司温批准通飭全省广种在案。”所谓“前陞县李”,应是李犹龙,山西洪洞县人。觉罗宗室教习,乾隆十年至十六年任开泰知县。“前陞县”是指开泰县原为五开卫,清雍正五年(1727)置开泰县,故称“前陞(升)县”。所谓“藩宪温”则为贵州布政使温福,乾隆十四年任。所谓“道宪朱”,似指古州兵备道或粮储道,朱姓,未见记载。疑为宋厚。

光绪《黎平府志》中有关陈文政的记载

“红薯出海上”,即指番薯由海外传入广东又从广东传到广西。乾隆《南宁府志》指出康熙初期出现的京薯“一名番薯”,可生食;除了红皮,还有白皮者。可见至迟在康熙初期,广西境内己有番薯种植。古州(今榕江县)的都柳江历代为黔桂两省水上交通的枢纽,而“粤西船通古州,带有此种”,也是自然不过的事。而陈文政敏锐地感觉番薯“可当米谷”,连忙将详细情况禀告至省。布政使温福也觉得值得推广,便通令全省“一十二府”广为种植。开泰知县李犹龙立即出告示,“劝民广种”。据乾隆二十年籑修的《玉屏县志·物产》载“甘藷”,可见此时玉屏县也已引种。奇怪的是光绪《古州厅志》中并无栽种番薯的记载。

按陈文政所述“色白味甘”,大概当时引种的主要是白薯,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白心饭薯”,肉心为白,含水比较多,淀粉含量不够,生吃较红薯来说口感好一点,所以陈文政又说:“生熟皆可食。”

由于玉米引入贵州较早,据《中国史稿地图集》,约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又适合贵州山地,原本不宜种植粮食的山地也可种植,故而番薯的推广要慢一些。有学者说,贵州是多山而交通闭塞的内陆省份,番薯首先在邻近广西、湖南等省边界州县种植是很自然的。贵州弥蔓山谷的玉米排挤了番薯的发展。

到了道光年间,就有不少州县广为种植了。如道光二十一年《思南府志》载,番薯分红、白二种,“居人广种以佐饔飨”;道光《天柱县志》载:“附城铁山坪一带,土深尤宜番薯栽种。”道光《遵义府志》亦载:“山农广种者,收多至三四十石。”至于成书于乾隆十四年爱必达《黔南识略》中所述,松桃直隶厅“乡民勤俭力田之外,栽桐、茶诸树及种包谷、番薯等物”;兴义府“高山陡岩宜种包谷,平地处宜种番薯。”我怀疑是道光年增补时加入的。如果是爱必达原作,则贵州广种番薯的年代要大大提前了。

不知道陈文政将“红薯利民通禀”上司以后,好像没有得到什么奖励,更不要说提拔了。不过陈文政本人好像也无所谓,他写了一首《红薯歌》:“海上曾闻号薯粮,律携寒谷别储荒。蔓菁饶种呼诸葛,薏苡空流到夜郎。径尺光莹琥珀枕,盈仓味夺狻猊糖。鳣堂逢暇传耕诀,又见笠蓑列两行。”

诗中所称蔓菁俗称大头菜。刘禹锡的《嘉话录》:“三蜀之人也,今呼蔓菁为诸葛菜。”陈文政的“通禀”中列举红薯有十四种好处,也有点仿照刘禹锡的《嘉话录》中蔓菁的“五利”,所以蔓菁还有一个雅号“五美菜”。薏苡贵州称薏仁米,汉代马援因薏苡而遭诬告。黎平就建有马伏波庙。所谓琥珀枕,据《宋書·武帝紀》:“宁州尝献琥珀枕,光色甚丽,价盈百金。”《西京杂记》:“合德遗飞燕琥珀枕、龟文枕。” 狻猊糖,据《类说·续博物志·猊糖》:“《后汉·显宗纪》注:‘以糖作狻猊形,号猊糖。’”

陈文政形容红薯个头大皮红似“琥珀枕”;产量高,味道甜又胜过“狻猊糖”,而且有十四种好处。于是在讲学之余,撰写了种植方法,传授给农民,希望农民引种。果然“又见笠蓑列两行”,农民开始踊跃听取种植红薯的方法了。这时,我猜想陈文政心里觉得,只要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是值得的。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