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彝乡谱写动人的扶贫乐章
——记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刘金松
贵州民族报记者 杜再江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全省2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人口不足600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9%。2015年底,我省启动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计划“十三五”期间搬迁188万人,作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个民族乡之一的三宝被列入整体搬迁。
2017年,三宝彝族乡易地搬迁扶贫战役全面打响。然而半年过去了,愿意搬迁的人数并不多,搬迁一度陷入僵局。也正是这个时候,在黔西南州民宗委工作的彝族干部刘金松受组织委派到三宝开展帮扶工作;也正是这样,让这位年初就已经派驻安龙县钱相办作坊村第一书记的彝族阿哥与当地干部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上演了一幕幕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在彝乡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扶贫乐章。
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进程中,尽管困难重重,但刘金松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优势,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创造性地探索了“攻克小寨攻大寨、搬动彝族带苗族”“分步分类突破”等工作方法,为三宝少数民族群众搬迁到晴隆县城的阿妹戚托小镇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目前,全乡1233户5853人已经全部从山里搬迁到了县城阿妹戚托小镇。
2018年底,刘金松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2017年7月3日,是刘金松到三宝报到的日子,他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三宝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狭窄的进乡断头路、零星的几家小商铺以及几栋破旧的办公楼便组成了三宝乡的政府所在地,无论是当地群众艰苦的生活条件还是恶劣的居住环境,时刻萦绕在他的脑海,让他夜不能寐。
同年9月,黔西南州委组织部推荐刘金松挂任三宝彝族乡副乡长。11月,经晴隆县委研究,决定任命刘金松挂任三宝彝族乡党委副书记并主持乡政府工作,三宝易地扶贫搬迁的重担一下压在了他的肩上,此时,距他到三宝工作还不到半年的时间。
整乡搬迁,无疑是三宝最好的脱贫路径。然而对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接受能力较弱的三宝群众来说,面对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有持观望态度的、有回避的、甚至有抵触的。如何打消群众顾虑、如何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成为了刘金松心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故土难离,要将全乡1233户5853人搬出来谈何容易。说三宝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一个主战场,显然所言非虚。
刘金松明白,要不负组织重托,如期打赢三宝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必须具备巨大勇气、担当和情怀,这种勇气、担当和情怀,蕴含着夜不能寐的艰辛,也意味着将要忍受更多的不理解和委屈。在乡政府二楼一间大约10平方米的办公室,刘金松经常在此浓茶水一杯接一杯,苦思搬迁方法策略。
对于刘金松来说,在搬迁动员工作开展过程中,因为群众的不理解,进村入户“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在动员三宝村东瓜组李某某、大坪村王某某等群众搬迁时,就曾多次遭到谩骂、诋毁甚至威胁。刘金松仍然“厚着脸皮 ”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的打,一次又一次的往其家里跑,不厌其烦地讲扶贫政策、搬迁好处、房屋权益、后续保障等,帮助群众算经济帐、环境帐。
经过反反复复地耐心细致动员,李某某、王某某等人终于转变了思想观念、打消了顾虑,举家搬到县城阿妹戚托小镇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在这场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当中,像刘金松一样遭到谩骂、威胁的事情并不是个例,乡村干部或多或少都有经历过,刘金松大会小会常常提醒干部:“挪了穷窝才能彻底真正的斩断穷根!父老乡亲们的思想不通不理解只是暂时的,再委曲再苦再难我们也必须坚持往前冲!搬出大山是为了彻底斩断代际贫困的传递!我们干的是为三宝父老乡亲和他们子孙后代谋幸福的大事,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我们只绝对不能后退半步,后退了就是逃兵!就是民族的罪人!就是历史的罪人”。
“我们不是在啃骨头,我们是在啃钢板,时间不等人”
“我们不是在啃骨头,我们是在啃钢板,时间不等人!”刘金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打破工作僵局,尽快撕开易地扶贫搬迁的口子,刘金松卷上铺盖就直接到三宝村长耕组柳青家里“落户安家”了,除了偶尔回乡参加必要会议和处理一些重要文件,其余时间不是在村里走村串户就是奔走在田间地头,天天与群众吃住在一起,农村出身的他最懂得如何和群众打交道,给全乡的干部提出做动员工作首先要做到“穿百姓衣、说群众话、吃群众饭、喝百姓酒”。他往群众堆里一站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刘乡长太忙了,有些文件和发票报销需要他处理的都得提前打电话和他约时间,有时遇到紧急文件还得跑到群众家、田埂上才能找到他。”党政办文件收发员小吴如是说。
刘金松的时间观念强,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有时候实在是累到撑不下去了,才勉强趴在办公桌上歇一歇,血压计测出的数据吓坏了乡卫生院的老李院长。但是为了推进搬迁工作,身患重度高血压的他借卡西寨子办白事返乡苗族群众多的机会前往参加,当晚刚走出寨子就晕倒掉进了路边的水沟里。乡内只要有红白喜事,认不认识他都要私人前往参加,两年多来同苗族、汉族打的“老亲”将近二十个。县人大主任、整乡搬迁指挥部指挥长吴金山担心他身体会吃不消,经常提醒他要注意休息。他总是笑呵呵的说:“指挥长,没得事得!我撑得住!”。因血压高、长期劳累、休息不好,导致他的右眼玻璃体出血,白天没有时间去检查,晚上才去县医院。可是刚刚躺在眼科手术台上就接到了乡里发生森林火灾的电话,他不顾医生劝阻,简单清洗上点药就立即赶回乡里火灾现场参加指挥灭火工作。
经过长期的朝夕相处,刘金松早已和干部们交了朋友,和村民们认了亲戚。他是干部的“老大哥”,是村民们的“老村长”,干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都喜欢向他请教,群众生活中有困难时也总是乐意找他帮忙,他都是来者不拒,热心开导或帮助别人。在各级领导的指点和帮助下,他带领班子探索实行了“攻克小寨攻大寨、搬动彝族带苗族”、“分步分类突破”、“小手牵大手”等工作方法,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更好地服务搬迁群众,乡党委、政府围绕“稳得住”“能致富”两大目标在安置点设立了新市民服务中心,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及日常服务工作。在新市民服务中心成立初期,因一些特殊原因,办公设备设施配备和工作经费不到位,导致中心工作运转困难。这可把负责办公室工作的干部小鄢急坏了,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打电话找刘金松。
接到电话后,刘金松立即从微信上把个人仅有的6000元转给了小鄢。苗族同胞杨登文自发组织芦苼表演队在排练,他和乡人大主席王忠雄恰好遇见,当场将身上的钱凑足2千元支持他们。乡里大坪村村民甘兴富、三宝村村民文安洪、乡干部杜永高等遇到困难找到他,他都从个人拿出成千上万元借给他们度过了难关。现在,阿妹戚托小镇新市民服务中心已搬到宽敞的办公楼,所有服务窗口都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每天服务群众几十上百人次。
大美民族特色小镇展现在世人面前
两年多来,刘金松陪家人的时间很少很少。母亲去世多年,父亲因病行动不便。爱人在机关办公室上班常常加班,又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去年他连爷爷去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未满一周岁的二孩几次生病住院他都只能从微信视频上看一看后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偷流泪;春节期间整整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大年三十在阿妹戚托小镇陪同从三宝搬来的汉族残疾人、贫困户黄祖兴家陪他父子二人吃年夜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三宝的整乡搬迁,奉献给了三宝乡的各族群众。舍小家,顾大家,刘金松带领全乡干部群众辛苦的努力和付出,最后成就了全乡的各族群众搬出了大山,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他是彝族,在大会小会大力宣传“苗彝一家,我们要向汉族学习进步的文化和思想。我们苗彝民族要彻底转变不与外族通婚的落后观念,提高我们后代的素质。”把苗族放在前面。组织乡干部、抽调的苗族、彝族干部共120余人到群众家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组织苗族、彝族群众外出参观考察和在火把节、春节等节日期间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利用春节期间召开打工回乡苗族、彝族青年座谈会,开展民族歌舞、小品、斗鸟、拔河比赛,“文明农户”“致富能手”评比等活动,将搬迁政策寓于其中,做到搬迁政策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贫困群众真正拨穷根,先后分两批率先将724名三宝学生搬迁至县城,实行寄宿制教学,共享县城教育资源,同步组建服务专班,遴选37名优秀教师,对搬迁学生进行“育婴式”管理、“保姆式”服务。
组织由搬迁新市民牵头组建了苗族“永惠服饰加工厂”、苗族“盟的舵旅游文化公司”、彝族“彝外婆旅游文化公司”3家小微企业,带动40余名新市民就业。
为推进社区民族工作,省州县三级民宗系统联合组建“四帮”服务队,切实协助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少数民族群众搬迁难、融入难、就业难等问题。
在阿妹戚托特色小镇组建彝族“阿妹戚托”表演队和苗族芦笙表演队,传承弘扬彝族小调、彝族“阿妹戚托”舞蹈、苗族芦笙舞等民族歌舞文化、“彝外婆旅游文化公司”和苗族“盟的舵旅游文化公司” 在小镇实体店生产销售苗族服饰,并将三宝学校学生的校服融入了苗族彝族的元素,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在省州县乡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三宝彝族乡通过实施整乡搬迁、发展产业、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全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逐步得到提升,形成各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各民族相互通婚的现象明显增多,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彰显,一个崭新的易地扶贫搬迁民族特色小镇,以一种大美的姿态,全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编辑:杨浩 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