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黄磊版油腻大叔款《深夜食堂》票房口碑双双扑街,梁家辉版又叒登场。看过预告片,实话说,基本上不太可能打动你的胃和你的心。
为什么?
看过纪录片《人生一串》的朋友,多半会同意,中国人的宵夜选择,大概率的不会是电影里这种带有日式风格的餐馆。路边巷尾、烟熏火燎的烧烤摊,似乎更能勾起食欲。
日本版漫画作者安倍夜郎在《绿洲食堂》一书中说,书中小店的原型是大阪阿倍野区天王寺町南面的橹餐厅,“在十个吧台座位的狭小空间里,店家老哥一个人在忙碌着……那里午夜十二点才开门,一直营业到早上……店里的顾客都特别有意思,有我这样的艺人,也有可人的妈妈桑,嗯,好像还有出租车司机,各种各样的人都来。店里就像是人间的万花筒,烟火气十足”。
在中国,这样“烟火气十足”的地方,便是烧烤摊。
之所以说烧烤摊才是中国人的“深夜食堂”,还因为,真正口碑爆棚的烧烤摊并不在白天营业。记得贵阳盐务街拐进入,有个机关宿舍的小巷子口,每至下午五六点钟,就有家烧烤摊开工。中年夫妇两人,一个烤,一个点单收钱,卖到十点多售罄收摊。生意络绎不绝,几个朋友,靠着路边,取塑料凳子坐下,方形铁盘子端上来,再加几瓶冰啤酒,便可天南海北胡侃起来,消磨一两个钟头。
我家曾在附近,夫人爱吃烧烤,一度几乎每周光顾,不喝酒,主食则在旁边的菜市场买两个馒头,夹着烤得滋滋冒油的肉筋或者半肥瘦肉吃,简直不要太香。
再一个熟悉的烧烤店,比较高级些,在安云路里面,室内可摆十来桌。那就不只有烤肉串了,还能烤海鲜、烤蔬菜,甚至供应好几种粥。有几个住在附近的朋友,特别喜欢十一二点上门,一般在此前就已喝了不少,落座后打电话,抹不过面子,也只好赶去。其中一位,几乎总在我到之前彻底醉倒,进门一问,答案一定是,“扔车上睡了”。
此后再约,我也必问:“某某是不是已经上车睡了?”
某次,居然此公亲自接过来,声音还清醒:“不睡不睡,等你来。”
结果你一定能猜到,打完这个电话,也耗尽了他最后一丝理性,立马颓然醉卧。
十几年前,我在报社当夜班编辑,签完版面,总在深夜一两点钟,同事相约,都要去吃些夜宵。肚子饿固是理由之一,聊聊天、喝喝酒、解解乏或者还更重要。去处则无非烧烤摊、大排档、粉面店之类,菜品七七八八,顾客形形色色,来时三三两两,去已偏偏倒倒。有一点跟日本的“深夜食堂”绝对不同,那就是陌生人之间很少会搭讪。孤身上门者,多半只是纯粹地吃点东西充饥,速战速决;相约而来者,也都各自成堆,不与旁人相涉。不知道算不算是中国式“社交”的特色。记得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就讲过,中国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
告别夜生活久矣,偶尔依然会想念,尤其是那些老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