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贵州省财政厅获悉,省财政厅正着力推动农村综合改革,以扶强扶优为导向、项目资金为杠杆、慎建重管为支撑,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治格局,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从“大水漫灌式的投入”到“精准滴灌式的投资”
近年来,省财政厅以“正向激励、扶强扶优”的原则,在全省创新打造“1+5+20”示范试点,充分发挥示范试点引领作用。支持贵阳市乌当区建设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以“央地合作”为抓手,引进招商局集团相关资源,着力打造西部地区综改试点标杆和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样板。择优评花溪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龙里县、兴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5个县(市、区)作为第一批省级综改试点,建成第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省级示范样板。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计划2025年到2028年,安排试点资金8亿元,利用4年时间持续打造20个省级综改试点,形成集群效应,进一步发挥示综改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
从“财政项目资金输血”到“撬动社会资源造血”
省财政厅通过修订完善农综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省级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相关示范试点专项资金,用活市场机制引入银行贷款、融资担保等多种金融产品,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支持。项目建设强化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能引导农民群众以闲置资源、资产和资金入股参与建设。
据介绍,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撬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综合改革项目建设。截至目前,花溪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5个省级试点带动投入社会资金1.12亿元。通过试点项目建设,带动农业现代化基金投入0.35亿元、撬动银行及社会资本0.38亿元;带动农业保险投入1.47亿元、为27.04万户次农户及各类农业生产组织提供风险保障106.13亿元。
从“重建轻管有始无终”到“慎建重管一竿到底”
省财政厅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农民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综合改革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第三方评估、专家评审、群众评议等方式,对示范试点项目进行全面绩效评估,确保改革成果可量化、可评估。同时在项目建设和管理中构建项目管理长效机制,例如成立“村庄互助管护合作社”,组建专业管护队伍,构建起“集体管理+分片负责+跨村联合”的区域性合作共管体系,有效解决“重建轻管”问题。同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打造“贵农通”数字乡村平台、“数智黔乡”数据平台、农业智慧管理系统及村级指挥中心,实现农业生产、产品销售、乡村治理、便民服务的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提升乡村智能化管理水平。
通讯员:省财政厅基层财政管理处 陈婷婷 刘福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