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味书屋丨百年党史·天天学习——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早期组织与活动(四)
00:00 / -(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草原艺术研究社的活动
“草原艺术研究社”成立后,还相继建立了“反帝大同盟”“社会科学研究会”“读书会”等群众组织,队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人数最多的是青年学生、中小学教师,其次是社会各界人士,就连当时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青年也有20多人。到1934年春节前后,参加“草原艺术研究社”活动的人员达200人左右。
“草原艺术研究社”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在其创办之初,暂时设在轿子街女子二小(今毕节市松山路二小)内。研究社的成员分成四个小组:文学组、戏剧组、绘画组、歌咏组,在二小及一些成员家里聚会,阅读和研究进步书刊,写文章、编剧本、排演戏剧、演唱歌曲、书写抗日标语、画抗日漫画等。
多才多艺且很有组织文化艺术活动经验的林青特别对文艺活动要表现的内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强调:“歌咏不唱低沉庸俗之音,演戏要演反对压迫、歌颂光明、鼓舞人们进步的戏;绘画要画出中华民族的气魄,表现刚强坚毅的人;文学要写劳苦大众,反映人民的觉醒和民族的抗争。”以此作为“草原艺术研究社”的活动宗旨并得到大家的拥护和支持。
不到一个月,研究社成员就教唱了数十首进步歌曲,排练了十几出话剧,并书写了许多抗日反蒋的大幅美术标语张贴在毕节山城的大街小巷。在此浓烈的宣传气氛中,一时间从城镇到农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整个毕节山城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
1934年2月,正值春节期间,“草原艺术研究社”在毕节县川祖庙进行了一次连续两天的大规模的公演活动。每次演出开幕之后,首先由缪正元指挥歌咏队合唱《国际歌》,接着演唱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人共同谱写的《草原之歌》:“草原青年,草原青年,努力努力!努力努力!光明在前,光明在前,向前进!向前进!”演唱结束之后,话剧队又排演了由林青导演的进步话剧《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及《最后一吻》《火的跳舞》等几个意义深刻、富有感染力的短小话剧。这些演出,形式新颖,内容进步,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无产阶级与资本家、革命与反革命的尖锐矛盾和斗争,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的好评。
“草原艺术研究社”的歌声和演出,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提高了人民的思想觉悟,激发了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但也引起了统治当局注意和恐慌。由于当局的威胁和阻挠,使得公演被迫停止。公开活动虽然被禁止了,但“草原艺术研究社”的成员们并没有灰心丧气,相反他们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更加积极,但为了防止意外,“草原艺术研究社”的成员们的活动方式也由集体转入分散,由公开转入隐蔽。
中共毕节支部及其领导下的“草原艺术研究社”在毕节开展的革命活动,广泛传播了马列主义,有力激发了人民的抗日救亡热情和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培养发展了进步力量,锻炼了党的骨干,为中共贵州地方组织的更大发展和中共贵州省工委的建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中共组织在贵州早期的革命活动,对长期处在深重灾难重压下渴望翻身求解放的贵州各族人民来说,不啻于黑暗中的一丝亮光,使他们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对革命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党组织在艰难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积累了革命力量和斗争经验,为党组织和红军进一步在贵州开展革命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