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县广顺镇的核子村,曾是人懒地荒的“后进村”,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队进驻后,深入开展群众工作,选准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短短两年的时间,村里每一块土地都有了产业,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在核子村,这两天茭白收割进入了尾声。村民刘靖这一季种了30亩茭白,预计能挣上九万多元。
长顺县核子村茭白种植户刘靖告诉记者:“我们种植的茭白是打中国茭白市场错峰的时间差,搞得好的可以达到每亩一万五六元。”
高山冷水茭白是核子村去年根据地理条件和市场需求定下来的新产业,但一开始,就遭到了不少村民们反对。
刘靖说:“茭白我们根本就没见过,觉得种起来找不到市场卖,不想做。当时攻坚队专门组织我们一部分农户到浙江的中国茭白之乡去考察市场,我们是自己到田间地头去找当地的茭农去交流,回来大家埋头就去干了。”
长顺县核子村委会主任金小刚对记者说:“让他们眼见为实,主动地参与进来,才会用心地去做好产业。当时我们也是跟浙江的一家公司达成了协议,提供技术服务、保底收购,我们很有信心。”
从浙江考察回来后,在十多位技术员的指导下,村里迅速流转了3000亩土地种起了茭白。今年,核子村的茭白一上市,就在浙江市场有了口碑。
贵州唯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子强告诉记者:“茭白拉到浙江那边,我们的品质也是最好的。现在销售已经是600万斤。一个是气候条件,还有就是技术这块跟上,老百姓都会按照我们的思路走。”
市场先行、技术护航,按照这个发展思路,核子村发展茭白、折耳根和辣椒三个产业6000多亩。
同时,为了让产业与群众联结得更紧密,今年6月,核子村成立了“村社合一”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统筹全村7个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专门的销售公司,负责在全国各地跑市场。
贵州核子草根农业发展公司副总经理王伟说:“比如辣椒,重庆、四川找到的优质商家大概有15家,能够比本地收购价上浮2到3毛钱一斤。市场是很关键的,我们渠道搭建好了之后,不管是做什么产品,都会很好地销售出去。”
辣椒开采摘以来,不到一个月,核子村就售出100多万斤,销售额达到260多万元。
销售行情好了,新的问题也出现了。这些天,村里发现一些村民违反了与合作社签订的收购协议,自行将辣椒卖给了零散收购的小商贩,为此,村里紧急召开了群众会。
长顺县核子村党总支部书记犹刚告诉村民:“每天我们辣椒销售都在6万斤以上,如果我们大家都把辣椒卖到外面去,满足不到客商的需要以后他们就不来了,我们的市场就慢慢消失了。”
长顺县核子村村民魏明珍说:“但是你们一斤扣两角,心头就是不舒服。”
长顺县核子村党总支部书记犹刚解释到:“姨妈,你这个理解错了。不是我们要扣你们两角钱。我们收购的价格是2块4。通过市场运作,我们卖给其他客商是2块6,多挣两毛钱。合作社盈利的50%,还会根据你们的产值、土地通过分红的方式兑现给大家。大家把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交给我们卖,我们的规模可以做得更大,吸引的客商就会越来越多,品牌创建起来了,销售更有保障。”
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村民们很快理解了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性。
长顺县核子村村民魏明珍告诉记者:“解释清楚了。卖给合作社要给我们分红,我心里是高兴的。”
紧密的利益联结充分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如今,不仅核子村每一亩土地都有了产业,部分村民还承包了周边乡镇土地4000多亩发展产业。
今年,核子村农业产值预计可实现1.5亿元,村集体经济盈利300万元,全村户均可以增收10万元。
核子村第一书记、合作社常务副理事长周平元告诉记者:“产业八要素,我们就是在做填空题。针对哪一项我们是短板就补哪一项,补齐八要素了,那么产业就发展起来了。下一步乡村振兴我们村充满无比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