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人、全国最大的开放性小区,这是花果园繁华的代名词,但这也暗示着花果园“两大、两难、三多”的消防隐患。2015年,贵州宏立城集团投入6400余万元建成花果园微型消防站,5年来着力在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下功夫,坚守消防任务,担负企业社会责任,今年还被授予了“2020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荣誉。

点击收听
00:00 / -全国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高层建筑247栋、住宅户14万余户、商业户数3万余户、学校18所,集住宅、商业、艺术文化、商务办公、旅游、智能生活服务为一体,在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花果园也满具火灾防控和灭火救援的压力。
宏立城集团副总裁兼经营集团总裁陈勇说,鉴于花果园超大型社区严峻的消防安全形势,宏立城首先探索开创消防安全治理新局面。“宏立城集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电梯安全、消防安全都是摆在重中之重的,所以在2015年时就考虑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对花果园的消防安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当时开始投资建设试点到现在,花果园已经有了22个微型消防站,223名退伍军人加入到消防工作中来。”
从彭家湾试点至今,花果园现已有微型消防站23个、各类消防车25台、队员223人,是贵州省第一批投入执勤备战人数最多、承担任务最重的微型消防站,也是目前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社区微型消防站。
陈勇介绍,为了能让消防队员快速适应消防工作,消防站招聘人员皆为退伍军人。“试点就放在了当初项目建设的中心地彭家湾,现在已经全部覆盖了花果园10平方公里,科学地设置了22个微站。在管理上我们按照‘135’机制要求,‘135’即1分钟接警,3分钟到场、5分钟处置,现在花果园的入住率不断提升,我们也在不断优化消防救援的速度,最大程度地缩短时间,最高效地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能让全体消防队员保持身体素质的最佳状态,花果园微型消防站实施军事化管理,花果园专职消防队大队长马安东从杭州退伍后来到贵阳,一直保持战斗状态。“现在花果园的消防队员全部按照部队的形式管理,这样能更好地保证我们的战斗力,包括我们年度和月度的工作计划、训练、培训以及跟现役部队的联系都是非常严格的。”
退伍军人的防护为花果园的消防安全建立了一道“人防”的防线,为了保障花果园微型消防站运营,宏立城专门成立了消防站管理部门,每年投入3000余万元保障经费,确保消防站设备充足,做好物资配备,也为消防队员斩断后顾之忧。
宏立城消防副总监罗勇介绍:“消防队伍的建设我们分为三个板块。一是灭火救援,包括 22个微站和223个消防队员;二是在防火方面,宏立城在每个物业公司都设置了独立的消防部门和消防控制室的值班人员共400多人;第三部分是维护保养队伍,这方面是外包给有资质的维护保养公司。”
目前,花果园社区共有配电房336个,燃气供应调压站15个,消防控制室109个,消防泵房67个,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260余万个、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头220余万个。马安东说: “我们微站的配备是按照现役消防站的标准来配置的,现在设备的配置是按照花果园住宅区的特点,配备了破宅器材、灭火设施和森林防火器材等。”
为切实做好社区火灾防控工作,花果园社区微型消防站建立了防火巡检工作机制,将1.2万多家重点场所纳入消防大数据监管平台,以物联网为载体,在辖区每个配电箱和入户线路上安装传感器,对剩余电流和温度实现实时监控。
罗勇提到,这些都是消防工作迈入数据化的逐步转换。“我们现在还在做的是‘技防’,在2016年宏立城投资了四千多万来建设智慧消防系统,系统会达到消防的可视化、一体化,它可以将花果园的七十多个消防控制室与消防指挥中心链接。”
花果园划分的22个联防区域,将微型消防站功能由“自我防控”向“区域联防”拓展,确保发生火情时“分钟级”到达处置,充分发挥了出警快、到场快、处置快以及“一站出动、多站联动”的优势,为消防救援站到场处置争取了时间,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和贵阳市119消防指挥中心安装了一套系统,现在已经正式施行了。这个系统可以实现我们与贵阳市119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共享,以前我们是微站自控,现在已经转变成了区域联防。”罗勇说。
凭借英勇顽强的战斗力和精湛过硬的业务能力,该社区微型消防站形成了一套管理、训练和救援经验,被全国各省市消防部门学习、考察和借鉴。陈勇提到,在政府和消防部门的帮助和关心下,这个项目不断地成长,一开始是立足于花果园,如今慢慢辐射周边区域,花果园微型消防站同时担负了花果园区域对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巡查、检查,包括督促整改等各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这个集体还被授予了“2020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荣誉。陈勇说,宏立城建立花果园微型消防站以来拿到的大奖不少,最值得欣慰的是,2015年至今,花果园未发生一起较大以上火灾事故,未发生一起亡人火灾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