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传统手工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既传承技艺,又带动就业?这是省人大代表、贵州铜仁祯通衢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丽思考的问题。履职四年,杨丽不停寻找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的“钥匙”,让帮助妇女就业的大门朝着美好的明天开启。
在位于铜仁市碧江区的“黔绣女子工坊”里,每天前来送洗修补衣物的顾客络绎不绝。小小的店面里,缝纫机与干洗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忙碌的响个不停。这里是省人大代表杨丽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我们现在有7个伙伴,目前带动残疾就业两名,异地移民安置搬迁群众三名。通过我们黔绣女子工坊的计划尝试,让她们树立了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今年44岁的杨丽,长期致力于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曾背井离乡在外地工作的她,回到家乡后,便开始琢磨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民族手工艺与带动当地就业结合。当选省人大代表的四年时间里,为了更好地将传统刺绣、染织等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她深入大山,悉心调研,寻找濒临消失的刺绣、染织工匠。在调研的过程中,杨丽发现,很多上了年纪的乡村妇女拥有一手精湛的刺绣、染织技艺,却仍在为找寻生计而发愁。
“年龄稍微大一点的,没有什么文化,体力也不支,无非就是给人家洗洗碗打打零工,上了45岁进不了工厂,45到55岁之间,甚至到60岁这一人群,实际上还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2018年11月,杨丽尝试将传统的织、染、绣技艺转化为服装、家居用品、酒店用品等修复项目,让附近没有就业机会的妇女通过培训,用灵巧的双手为自己闯出一片天。
指着刚刚修补完的一条酒店床单,杨丽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就拿一个小小的烟头洞,如果做到无痕修复,最起码是80到100块钱之间。酒店布草修复,床单10块钱一条,被套15块一条,枕套5块钱一个,修复以后再次利用,酒店他就能够节约3~5万块钱;我们这里的大姐培训一个多月,按照每天6小时的工作算收入的话,最起码一个月在1500~2000块钱之间的收益保障。这样一个黔绣女子工坊,最起码可以就近保障2~30名妇女就业。”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每年的省两会上,杨丽都会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传承方面提出建议。就在今年1月1号,铜仁市率先在全省颁布实施了《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让当时在开会现场的她激动落泪。
“作为我们这些非遗的坚守者和手工艺的传承者来说,当时我们在现场就听得热泪盈眶。这对于我们是一种鼓励和支持。我们要拾起以前祖辈传给我们的这样一些手艺,我们要坚守下去,传承下去,还要把它发扬下去。”
今年,杨丽将《关于加强工匠技艺传承扶持政策的建议》带到了省两会上。杨丽说,看到传统手工艺重新焕发活力,她倍感自豪。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她也将认真履好职,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创业。
“我们现在推行的黔绣女子工坊计划,不光能够坚守织染绣的传统的老手艺,我们还能结合现在的生活,让它创造新的价值,带动更多的妇女姐妹们居家灵活就业,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