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旮旮角角贵州史丨贵阳东山摩崖背后的若干疑问

动静原创撰文:周胜
1607572920

鲁迅先生说过,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贵阳也不例外, “贵阳八景”最早记载出现于明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不过只有铜鼓遗爱、虹桥春涨、狮峰将台、灵泉印月、雅关使节、圣泉流云、龙井秋阴等“七景”,不知少了哪一景。明万历《贵州通志》增加“贵竹清风、藏甲遗踪、东山胜概”为“贵阳十景”,以“东山胜概”为首。可见至少在明代中期东山就成为游览胜地了。大凡名山胜景,绝对少不了高官显宦、文人雅士摩崖题刻,东山同样如此。

从东山垭口经二百余级石阶上山,拐弯处四幅摩崖,从右至左依次为“一路福星”“忠孝”“天然奇妙”“云深处”。

“一路福星”为松柏堂书,不知是何人堂号。“忠孝”为康熙戊戌五十七年(1718)海州(今辽宁海城)黄国材书。黄国材(?——1730),汉军正白旗人。监生出身。历官内阁中书。都察院都事、汉阳府知府、广东雷琼道,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康熙五十六年(1717),升任贵州巡抚。此字自是在贵州巡抚任上所题刻。广西桂林独秀峰摩崖“南天一柱”亦署名黄国材。康熙五十八年(1719),云贵总督蒋廷锡疏参:有人借藩库银二万五千二百两馈送黄国材。传讯黄国材时,口供与疏参不符,于是派员令黄国材赴黔面质,查清黄国材实受属员馈送银万四千两,虽供充公,究属不合,黄国材着解任。后擢福建巡抚、署兵部尚书、授工部尚书。雍正七年又因捐纳案内应赔银未完,巧辩欺诈,革任。

桂林独秀峰摩崖

“天然奇妙”署名为皖桐史培。史培,字兰生,号南波,一号古籀后人,安徽桐城人。清李放撰《画家知希录卷六》说,史培“以诗、书、画名当世,而左笔尤为独步。初任盐运司经历(从七品)。成亲王书法冠一代,亦深许其左手”。嘉庆九年(1804),史培上奏“呈控浮报漂失盐斤及冗役害民”等事,可能由此得罪了上司而丢官,居京师。嘉庆好回文诗,在位期间,词臣常进回文篇什。嘉庆十四年(1809),史培取王羲之圣教序帖内字,集成五言八韵回文诗二章,又右手楷书,左手临《圣教序》进呈,恩赏大缎一疋、大荷包一对、小荷包四个。嘉庆十六年(1811)春,嘉庆西巡五台山,史培画竹册子集、兰亭记题诗以献,奉旨补浙江兰溪县丞。因没有看到过他来过贵州的记载,也没有得读其《余事集》,就没法弄清为何东山有他的题刻,莫非他曾入学政洪亮吉或贵州巡抚冯光熊之幕?再往上还有他的题刻“云坡”,极像左手运笔书写。

史培(南波)左笔

“云深处”为刘天经书于1930年。刘天经(约1875——1948),字纬生,晚年自号“一园老叟”,遵义老城人。清末岁贡生,有“怪儒”之称。工书法,尤以书写匾额、榜书名重于时。贵阳黔灵山弘福寺长联便是刘天经所撰。

继续往上,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黔阳杨大本的“为善最乐”。杨大本生平事无考。“忍耐”是东山上唯一的阳刻摩崖,落款为“信善邓文彩刊,壬寅年(1842)八月立”。据《贵阳晚报》“东山石刻‘忍耐’二字的由来”报道,清道光年间,南京经营绸缎布匹的邓文彩因失手伤人致死,带着弟弟邓文凤逃到贵阳,在东山凸刻“忍耐”二字告诫子孙,奉劝世人。

署名董x的题诗年代较早,为丙申岁。作者任亲军卫指挥同知,这是明代的武职。有些字在特殊年代被铲去,以致无法辨认作者为谁。按说亲军卫官员不大可能外出到贵州这种偏远地方,像平越卫指挥同知吕贵从锦衣卫调平越卫,是因为“坐交接近侍”。依诗前小序的意思,好像是奉旨护送《金刚经》到各寺院,在东山寺见“奇祥四瑞”,于是敬题一律。其书法亦不见佳。一种猜测是永乐帝朱棣弘扬佛教,与其特殊的即位背景有关,借此证明自己是天意神授。永乐九年(1411年)刊印《金刚经》,五月初一日御制《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序》。假定丙申年为永乐年间,即永乐十四年(1416),是否有可能派人护送御制序的《金刚经》到各寺院?还有一种猜测,就是朱棣派胡濙借访异人之名,周历各地,察人心向背,可能会派亲军卫官员沿途护送和监督。李贤《胡公神道碑铭》中说“时御制《性理大全》《为善阴骘》《孝顺事实》,宝书成,俾公以此劝励天下,以故穷乡下邑,轨迹无不到,在湖广间最久”,在沿途恭送的“宝书”中,除了李贤所列的三部,是否也会有《金刚经》?明代“丙申”岁还有成化十二年(1476),嘉靖十五年(1536)和万历二十四年(1596)。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宫廷既有全藏之颁,林下复有方册之刻,赍经之使,不绝于途,名山之藏,灿然大备。”佛教在明季受到朝野的推崇,朝廷时时颁赐“藏经”,即《永乐北藏》,寺院请藏之风盛行,请藏和颁赐的使者不绝于途。但是董x特指的是“庄严金刚经一藏”,所以东山的这首诗只能存疑。如果能知道作者是谁,很多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半山腰的天王殿前,除了乾隆壬子五十七年(1799)立史培书“云坡”之外,还有光绪七年(1881)杨德棻书“一览众山小”。杨德棻(1845——1925),又名杨馥滋,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曾任思州府训导、黄平州学正。书法学二王,黔灵山有其碑刻尚存,圣泉亦有其在“民国”十二年(1923)撰书联。《贵阳市志·文物志》中说“云坡”书者为史建芝,不知其所据。

天王殿和栖霞寺山门之间,恢复了摩崖“栖霞岭”,为清代贵州著名书法家袁思韠手迹。袁思韠(1838~1888),字锡臣,号稚岩,癯道人,青樗散人,双印斋主人。祖籍四川,先辈迁居贵州修文,生于贵阳。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举人,例捐内阁中书、保同知加盐运使衔。字的确写得好,被称为同治光绪年间贵州书法界之首不是没有道理的。

寺内有清代赵德昌《重游东山》诗碑,对面石壁上刻有草书“龙”字,署赵德昌书。对赵德昌的字与诗,尤其是黔灵山的“虎”字,历来有所质疑。拟另文再作探讨。

左侧石壁上刻“君山读书处” ,落款为崇祯乙亥(崇祯八年1635)住持僧可惠立。据康熙《贵州通志》载:“杨大宾,字君山,新贵(今贵阳)人。历官湖州(浙江吴兴) 府丞,摄德清篆。值大旱,租赋无征。时功令严迫,大宾自刎,为民请命,幸未殊绝,寻以病卒。少时读书东山,后人慕之,题石壁曰:‘君山读书处’。”

《徐霞客游记》中说:崇祯十一年“宾川(今云南宾川县)守杨大宾,黔人,号君山。原籍宜兴人,以建平教中于南场,与又生乡同年也。前又生有书来,然但知其家于黔,而不知其宦于宾”。似乎杨大宾原籍宜兴,后移家贵州,曾以广德州建平县(今安徽郎溪县)教职应江南乡试中举,而且徐霞客曾和他弟弟在宜兴一起吃过饭。云南弥渡定西岭驿道天马关桥处有滴水崖,称为“杨公饮”,说是明崇祯十三年,贵阳杨大宾任赵州(今大理凤仪镇),“介然简洁,德化愚民如家人父子”,曾饮此水而得名。看来杨大宾先宦宾川,又改任赵州,政声甚好。后又为浙江湖州府同知,摄德清知县。《康熙德清县志》“名宦”载:“杨大宾,号君山。贵州人。乙榜任湖郡同知,署篆德清。值明季灾荒,士民徙之。崇祯十五年,漕折未完者,二千有奇,且岁复不登。仍欲敲朴残黎不可得矣,而上台屡促解如故,杨公恻然堕泪,谓其仆曰:将征民而留于民者无几,欲代偿而存于吾者空囊奈何,竟刎颈以殉当事者。始得具题缓征焉。可谓以死勤事者矣”。《湖州府志》载杨大宾入祀名宦祠。在清雍正《浙江通志》中,杨大宾亦入“名宦传”。杨大宾的作为的确令人钦佩。不过可惠和尚早在杨大宾仕宦前,而且距自刎为民请命尚有七年之久,就在崖壁上刻下“君山读书处”以资纪念,可谓先知先觉。康熙《贵州通志》说:“后人慕之,题石壁曰:‘君山读书处’”,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编辑

曾璐

责编

李佳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