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于月亮山、雷公山区的蕨类植物,还能编制成精美的手工艺品,你听说过吗?在黔东南州榕江县,有一位名叫张珍菲的80后返乡创业青年潜心将非遗蕨编工艺传承下来,在弘扬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为苗乡侗寨里的乡亲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欢迎各位新进来的宝宝,首先向大家展示我们的第一个作品……”近期,榕江县瑜懿工坊的直播间里忙个不停,身着民族服饰的80后返乡创业青年张珍菲和两名搭档一起通过第127届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云端接口,向来自全球的参展商和采购商家展示箩筐、灯罩、置物架等蕨编手工艺品。
张珍菲(中)和两名搭档正在“云端”广交会直播
这是张珍菲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平均每天5个小时的“云直播”“云洽谈”下来,她的嗓音变得沙哑,虽然累,但对于这些藏在苗乡侗寨里的宝贝却乐此不疲。“为了广交会,我们已经准备大半年了,这次推荐的产品有传统手工艺品,还有生活用品、装饰品,以及还有一些蕨编首饰等等,总共71种。”
长在山中的蕨类植物
蕨编是黔东南州一项独特的传统民间工艺,以生长于月亮山、雷公山区的蕨类植物内茎为原材料,剥去坚硬的外皮后,经烘制干燥后编制而成。制品不易生虫生霉、变色变形,美观适用,绿色环保,具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前景。
“云端”广交会期间,张珍菲自己当起了“网红”,开始在线上推荐蕨编产品。虽然担心“业务不熟”,没有关注度,但是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民族服饰+非遗的组合给他们的直播加了不少分,平均每天张珍菲都要接至少30个咨询电话。“下午7点下播就开始回复微信、电话,有时候一直要忙到晚上12点多钟,因为有一些国外的客户有时差。看得出来,大家都对蕨编比较感兴趣。”
瑜懿工坊的蕨编、藤编产品
说起蕨编,张珍菲形容为她的二次创业。“我返乡创业在榕江经营母婴连锁已经10年了,之前和一些宝妈交流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农村小孩变成了留守儿童,农村妇女和老人没有收入来源,就想着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帮助他们。”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珍菲注意到苗侗妇女手艺活儿的价值,决心把蕨编工艺传承下来,转变成“指尖经济”,带领乡亲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于是,张珍菲找到了当地有名的蕨编大师龙冰霜,向其虚心学习、请教,并达成合作。去年,她的瑜懿工坊在榕江落地,专业研发蕨编、藤编产品。张珍菲还在当地招募了一支50多人的团队,9个月内,产品近2万件,价值约300万元。在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八开镇摆列村,张珍菲开设了蕨编技艺培训班,提供生产材料、生产模具,长期回购村民生产的手工艺品。她还打算把培训班变成扶贫车间,并复制到其他乡镇农村,更好地带动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八开镇摆列村村民黎正芝
“蕨编容易上手,比干农活轻松许多,我们都愿意来学。”摆列村村民黎正芝是新加入蕨编技艺培训班的一名年轻妈妈,有了孩子以后她没有再外出打工,她告诉记者,村里有将近60人都打算靠编织手艺赚点生活费,补贴家用。
“我们贵州会编制手艺的人很多,学得快的一个月可能差不多有3000多元的收入。我们正在洽谈的客户和订单都非常有信心,签下来的话,很快就会开设更多扶贫车间带动更多人就业。”张珍菲介绍,黔东南的蕨编工艺品早年已经通过一些国际展会到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不少海内外客户的青睐,因此对于接下来规范化、产业化的发展她信心十足。
张珍菲
广交会上,张珍菲还注册了抖音号进行同步直播,打算通过电商+直播的方式,把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转换成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商品。不过,“网红”这条路也并不好走,张珍菲坦言,她的团队是“零基础”,目前,他们也在学习一些“网红大V”的带货方式,还打算通过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提升业务能力,为自己引流。“我们也想借此追赶潮流,未来会在抖音、快手、微信等多个平台进行直播带货,让更多的人认识蕨编,感受非遗的魅力。”
记者手记:
高挑、纤细,这是笔者对张珍菲的第一印象。初次见面,她戴了一顶白色鸭舌帽,帽檐下面容清秀,但脸上却挂着倦意,声音也有些沙哑,一问才知已经连续在“云端”广交会上直播了4天,前一晚只睡了5个小时。可聊起前后创业的经历,她立马就能提起十二分的精气神。在她身上体现的是小女子大作为的精神气概。
创业10年,张珍菲似乎比很多人幸运,她的母婴连锁店在榕江做得有声有色,而且又开启了“二次创业”——蕨编。但其实背后的付出和挑战可能常人难以想象,和海内外客户对接,就涉及到语言沟通的障碍,搭乘直播带货的顺风车,就要考虑“网红效应”,诸如此类。尤其今年,碰到新冠肺炎疫情,在经济条件并不景气的情况下,她依然千方百计找销路,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这一切的出发点是什么?
用张珍菲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情怀。对家乡的情怀和对父老乡亲的情谊促使其循着自己的初心,将蕨编这项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下来,并推向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因为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具备了发展的实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所谓的情怀得以延续和升华。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张珍菲焕发出自己的能量书写着青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