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七星关区:“挪穷窝 换穷业 拔穷根”

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1598008380

决战决胜脱贫的攻坚时期,贵州七星关区尽锐出战、务求精准,领着贫困群众踏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巨变,扭转了山区儿女的千年宿命。

航拍八寨镇茅栗坪社区

当4万余名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彻底告别贫困;当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产业的层层碧波;当条条大路冲破大山与世界的隔绝......贫困山区从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坚定。

6年来,七星关区累计减贫21万余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降至1.35%,写下了脱贫攻坚伟大篇章。

贫困群众变身新市民 生活更有盼头

“太幸福了,以前从来都不敢想象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搬出深山沟,住进新楼房已经两年多了,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住户梁才美总有一种梦幻似的感觉,每每和人说起,这句“经典语”总会脱口而出,而脸上的笑容更是一次次泛起,溢出满满的幸福感。

八寨镇茅栗坪社区刺梨基地的刺梨长势喜人

梁才美家世世代代居住在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小垭村,村子山高坡陡、地处边远,过去的年代,人们依靠传统的种养植业,经济效益低下,闭塞的道路就像一只拦路虎,仿佛要把村子与现代文明隔绝起来。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相信,我刚结婚的时候,这边都不通车路,每次去镇上都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对于以前那段艰苦的日子,梁才美始终记忆犹新,当时为了挣钱,他带着妻子黄雪远走他乡,跑到沿海城市去务工,这一去就是多年。

航拍八寨镇茅栗坪社区刺梨基地 

2018年对于梁才美夫妇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落到了他们的身上,听说能分到一套城里的新房子,而且不花一分钱,但梁才美总认为这不是真的,因为他觉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直到清水铺镇的政府工作人员通知他回乡抓阄分房,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子的钥匙就这样送到了他的手里。

从在外居无定所到有了一个安定的家,梁才美夫妇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快速融入搬迁生活,如何在城市安身立足成为他们的当务之急。由于在外面锻炼出了一手好厨艺,在各级干部的帮助下,今年5月,梁才美成功应聘为柏杨林长者食堂的厨师,而妻子黄雪也在里面获得了一个杂工的岗位。

大球盖菇丰收

“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啦。”黄雪扳着手指冲记者细数家中大小事:自己和丈夫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成了拿薪水的“上班族”,每个月都有6500元的收入;孩子在家附近就能上学,而且假期还有志愿者来辅导,自己基本不用操心教育的问题;小区建设得也特别完善,栽种了很多花草树木,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到小区散散步、逛逛街,呼吸下新鲜空气,过得又舒心又开心。

梁才美一家的变化,只是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走向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点已经安置29001人。

绿水青山变身致富“靠山”

山色满目翠绿,鸡鸣声连绵不断,七星关区何官屯镇大坝村跑山鸡养殖基地释放出生机盎然的无限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地体现在乌蒙山区这个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数脱贫户赵祖平。

何官屯镇大坝村发展林下养殖

“我家两个人都在这里上班,一个月算下来能收入六七千。”算起这笔家门口的高工资,赵祖平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还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红报酬。

除了赵祖平,大坝村共吸纳13户贫困户入股养鸡场,并解决10多人在此就业。

“我们的鸡主要销往毕节、贵阳和云南,市场价格也很好。现在,已经出栏2批了,预计年出栏量在5万只左右。”基地负责人樊晓骄看着眼前的绿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扩大养殖规模。”

何官屯镇大坝村跑山鸡养殖基地

绿水青山变身群众脱贫致富的“靠山”,归根结底是大坝村穷则思变,发挥山的优势、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实践。

将生态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在生态畜牧业方面,七星关区实施生态畜牧业“211工程”,跑山鸡养殖业发展项目、粮油和生猪生产齐头并进。同时,做好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组织方式带动贫困户13795户48013人脱贫增收。

群众吃上“产业饭”

盛夏时节,七星关区八寨镇茅栗坪社区的600亩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苍翠,微风过处,连呼吸的空气也令人陶醉。

“这片刺梨是我们村的第一个产业,已经挂果3年了,别看刺梨个头不大,它发挥的作用可不小。”社区支书陈友亮说起村里这个带刺的产业,流露出满满幸福感和成就感。

航拍八寨镇茅栗坪社区刺梨基地

八寨镇茅栗坪社区刺梨基地带动贫困户就业

2015年,茅栗坪社区引进农业公司种植刺梨,2018年,基地产出80吨刺梨;今年预计能产出450吨,市场价格卖到均价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栗坪社区带刺的“幸福”。这份幸福让群众增收,600亩土地仅一年的流转费就是24万元;这份幸福,更让17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了业。

何官屯镇大坝村跑水果西红柿种植基地迎来丰收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开了茅栗坪社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区已形成了包含30亩草莓、1200亩白茶、年出栏1万羽跑山鸡的“产业群”,带动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

茅栗坪社区的刺梨种植其实是七星关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七星关区集中力量攻坚产业革命,打造了7条经济作物产业示范带,累计发展刺梨种植28.9万亩、茶叶20万亩、蔬菜47.9万亩、中药材1.7万亩和食用菌3125亩。产业增效带来群众增收,广大农村群众吃上了“产业饭”,收入比以前多出好几倍。

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来回要6个小时,现在只要1个小时。”

“以前,看病抓药要跑去别的村,现在村里就有两个卫生室。”

“以前,村民们不知道什么是学前教育,现在村里建起了幼儿园。”

......

走进七星关区海子街镇擦枪岩村,感受到的是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擦枪岩村是海子街镇最边远的村子,曾被贴上贫穷和落后的“标签”,但该村后发追赶,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后进村”变成了“幸福村”。

“村里修了通村路、通组路,现在还跑起了农村客运,有不少家庭开上了私家车,要进城说去就去。”交通之变,让58岁的村民周训中感到农村与城市不再遥远。

海子街镇擦枪岩村幼儿园

“现在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全靠党的好政策。”有了保障政策,脱贫户刘天敏心里涌起阵阵暖流,家里3个孩子读书,每年享受1万余元教育资助,她还在村里当劳动协管员,每个月还领1680元工资。

“病人去抓药要走几公里山路找医生,医生来看病要翻山越岭到村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医疗之变,让乡村医生的吕智谋可以安心驻扎在村里为村民服务。

透过擦枪岩村看七星关区,各项民生扶贫工程让群众生活直接奔着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来,七星关区共建成村卫生室462个,配备村医981人,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精准落实教育资助政策,2020年春季学期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413人2522.6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445个,集中安置4.9万人,引导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就业8.93万人。

数据,振奋人心;巨变,令人动容。在大扶贫的引领下,七星关区的山村巨变只是开始,更大的改变正在到来。

编辑

李沁

责编

刘志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