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贵州天柱县三门塘木材生意发达,商贾齐聚,多数村民由农民转变为木商和木行的工人,这个侗寨逐渐富甲一方。
为了接待各路木商,三门塘的木商行除了为外地商贾采购、扎排、放排外,还为其提供食宿方便。所以,许多家木商行都建上了当时最流行的“商住两用房”,一半用来自己住,一半用来开旅店。
刘氏福记木商行屋内分隔门
几乎每个木商行内都有一扇“特殊的门”,将室内一分为二,里屋用来起居自用,外屋为接待各路来往木商。因为来往人员过多,为了及时听到宾客到来和防止盗贼入侵,房屋的主人在门下特地设计了一个“门铃”,这个“门铃”就是一块看似破烂且有一个小缺口的地砖。每当有人进入,有缺口的地砖碰到地面就会发出声响,以提示屋内有人到来。
看似有缺口的地砖
此外,三门塘的民居有两大类,吊脚楼与四合院,四合院当地人称窨子屋,多为经营木材生意的大户人家所建,这些建筑既有侗文化的特点,又有汉文化的风格,是侗汉文化完美交融的体现。
(天柱县宣传部、天柱县融媒体中心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