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书画家、词曲家、文字学家姚华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姚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通才。其不仅是书画家、词曲家、文字学家,还是艺术教育家、作家、诗人、音韵学家、艺术评论家。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仅是多个门类艺术的专家、通家,而且在很多艺术领域,还是代表性人物,“殿军”及承上启下者。
姚华(1876-1930年),字重光(亦写作崇光),号一鄂、茫父。1876年4月26日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一户城市贫民家庭,其父姚源清系一小贩,母亲费氏为家庭妇女。姚华自幼聪明好学,5岁即从塾师课读启蒙,稍长得塾师《说文解字》,爱不释手潜心研习。姚华15岁时,父母皆亡故,家道艰难。凭家中积蓄及“每试冠军,以“廪饩”图温饱,与弟妹一起度过极艰难的少年时光。
1894年,天津人严修任贵州学政,又两年改革学古书院,亲自把关从全省严格选拔40名高材生入学,姚华入选。在学习传统经学、文字学、诗文等的同时,又学习算学、格致及时务等新学。由于严修指导得法,加上自身勤苦努力,姚华学业进步极快,也初露书画オ华。1897年,姚华乡试中举,但次年赴京参加会试落选,遂返乡讲学于贵阳、兴义,曾任兴义笔山书院山长。1903年春赴开封准备会试,被选中,接着赴京廷对及第,中甲辰科进士,时年28岁。当年6月获任工部主事。不久保送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主攻法律,学习西方科技新学,并学银行相关知识。1907年学成归国,供职于工部及邮传部。中华民国成立后,被安排往交通部工作,未报到。其间曾任国会议员。1914年教育部任命姚华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三年后,“由于行政事务耗费去治学时间太多,又由于当时学界倾轧……”姚华遂辞去校长职务。此后在清华学堂、民国大学、朝阳大学及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任教。1925年任北京京华美术学校(院)首任校长。1930年6月,姚华脑溢血复发,逝世于北平莲花寺,时年54岁。
民国初年,姚华以别具特色的书画风格登上北京画坛。他专攻国画,尤擅长山水、花卉及题跋。由于文化修养极高,文化底蕴深厚,其所绘山水、花卉构图精巧,神形兼备,饶有情趣,洋溢着美感和灵气。所作山水树石,喜先用浓墨燥笔勾勒,线条老练而富于变化,且有节奏韵律之感,实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力。画完墨线后,再以淡彩渲染,不惟壮伟超拔,而且立体感极强。其花卉图“或用白描双钩法,格调高雅极富线条美;或用没骨法,造形生动而意趣盎然”。中国画讲究题款,姚华山水、花鸟画“题款极精”,无论三五字的题语,或是任意挥洒的长篇诗文,都能与画面融为一体,形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所绘牡丹佳品——《姚黄》,艳丽多姿、生意盎然,名噪京华。为此,姚华还得到“黄牡丹”的雅号。其所绘《浅绛山水图》被收入《近百年名画家选集》,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经年间,姚华或为生活计,或为友人相约,作画甚多,名声愈噪,与陈师曾一起成为北平画坛代表性人物,号称“姚陈”。北平城中,“爱画者得他一幅半缣,都视为珍宝加以收藏”。他与陈师曾,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画的殿军,给文人画画了一个完美句号,同时又为中国画向近现代胚变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姚华作品
姚华早年攻习黄庭坚、米芾、赵孟頫,20岁后致力于颜真卿,“写《麻姑仙坛记》小字本逾千过(遍)”。辛亥年后,书法体韵又变,师法汉魏,得其神趣,显得高峻古朴。因此有人认为此时姚华书体“醉似北碑”。而姚华自我评价是“吾以隶法运颜平原(颜真卿)耳”。形成了“雄道茂密、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姚华对书法艺术的一大独创是颖拓。这是对古代碑石、摩崖的临写,对临或背临,可比原本放大或缩小;填墨在廓外,字迹留空白。这种艺术是对古代书法的再创造,其代表作为《秦泰山残刻二十九字》。郭沫若在20世纪50年代为《贵阳姚茫父颖拓》题词时写道:“规摹草木虫鱼者,人谓之画,规摹金石刻画者,能不可谓之画乎?茫父颖拓,实古今别开生面之奇画也。传拓本之神,写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镜底名花,玄妙空灵,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
姚华擅铜刻,“京师所制铜墨盒面,精者多出于其与师曾之手笔”。鲁迅曾购得他所绘制一铜墨盒,将画面上的睁着怪眼的鸟呼之为怪鸟,喜欢之余,给予收藏。姚华与陈师曾、张樾丞被后世收藏界誉为“近代铜刻三大家”。
该圆形铜墨盒属姚华与张樾丞合作的一件作品
姚华文学方面极有成就,词曲尤为突出。贵州先贤杨覃生说,姚华才气宏达,造诣深醇,尽工尽善,比之以六朝的庾子山,明代晚期的钱牧斋,认为他集庾、钱大成。的确,姚华词曲,存量较多,体制完备,题材完备,声律稳贴,“看作清代词人殿军,是允当的”。《黔南丛书》第四辑中的《弗堂词》是他存世词曲的总集,包括其一生所创作的词以及临终前的《庚午春词》三十阕,《菉猗曲》北曲小令五十七支,北曲散套共二十九支。姚华词小令比长调多,占其词作的三分之二,而且质量也好,是姚华词的精华所在。
《菉猗曲》是姚华传存下来的、今天能够看到的散曲集,包括小令和套数两部分,体制都为北曲,度写严格,腔调合律。质量上讲,无论小令长调,词或曲,都有不少上乘佳作。如小令《鹧鸪天・南眉既属写岳苍湘图,以诗来谢,酬之》《临江仙・和无往韵》,前者借为友人图写衡岳,抒发抑郁情思,表达壮志未酬、功业无望之感,遂重理词作,巧妙地运用了秋风落叶,湘妃泪竹的典故,音韵悠然,可谓词中上品;后者暗示自己异乡潦倒、社会混乱,时局变幻莫测。都用象征手法,可谓填词本色。但无论词、曲,都有一些写得稍次的作品。这很正常,一个优秀词人,也不可能每件作品都为佳构。一个现象使人感觉《弗堂词》未能括尽姚华词曲的全部:当时梨园大师如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等为何是莲花庵(姚华居所)常客,并尊姚华为师?艺术界、学界为何将姚华与王国维、吴梅并称为“一代曲学大师”?
姚华自幼年接触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后,遂对文字学产生浓厚兴趣,一生从未停止过对文字学的研究。日久年深,其在文字、音韵上达到了极高水平。1913年,他作为民国教育部聘请的全国读音统一会会员,与鲁迅等“制定出汉字注音字母”,编成《国音汇编》发行。其实,早在三年前,姚华就已写出了他的第一部文字学著作《小学问答》。该著是古文字学概论,采用问答体,阐述清晰,系统全面。计二十八章,由浅入深通俗易懂。他曾将此书用着教材,即便初初接触文字学的学生,也易于接受,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
《书适》是姚华在北京寓居期间的作品,也是他的文字学代表作。他提出研究文字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我国文字的起源;我国文字的造字方法;我国文字不断演变经历的重要阶段;书写工具的沿革;认识我国文字发生、发展的社会意义和运用文字的作用等。姚华遵循许慎《说文解字》及段玉裁《说文注解》的观点,准确回答提出的问题。发扬乾嘉考据学派的治学方法,利用殷墟甲骨文和已出土的钟鼎文上的文字资料,加上传入我国不久但当时很流行的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在阐述这些问题时,有所创见,成一家言。《书适》还有贯穿全篇的几个重要观点:一是由于文字已经由刻画,而点画,而图形,至今已高度概括、抽象,我们观察、学习文字要有“况其余(文字所表达的整体)”的本领;二是“书虽创作,实有师承”;三是文字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后也不可能停滯不前。姚华的《书适》在当时得到学者们广泛赞誉,著名学者张舜徽说:“所学甚博,而尤精于许氏《说文》”“义证精辟,确有心得”。直到今天,《书适》仍是研究文字学极重要的参考书。
姚华临终前所著《黔语》也当一提。该著着重考察清末民初贵阳地区语汇,证明贵阳方言是汉语的组成部分,提出贵阳方言的特征、贵阳方言反映出的地方风俗等问题。该书是今天研究贵阳地方方言的重要参考书,其研究方法也可供研究其他地方方言者借鉴。姚华作为近现代中国著名文化人,其业绩得到国内文化界广泛认可,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郑振铎、陈师曾、陈叔通、徐志摩、郑天挺、梅兰芳、马叙伦等社会名流,对姚华其人其才多有高度评价。用郭沫若《贵阳姚茫父颖拓・题词》中的赞语为本文作结:“茫父不朽矣”。
参考文献:
1、桂诗成:《姚茫父先生传》,载贵州文献征辑馆编《贵州文献季刊》第5期,1939年。
2、郑天挺:《书适・代序》,载《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1986年。
3、陈叔通:《论姚华》,载《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8料,1986年。
4、郭沫若:《论姚华颖拓》,载《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1986年。
5、邓见宽:《姚茫父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6、刘海粟:《姚茫父书画集・序》,载《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1986年。
7、郑天挺等:《弗堂弟子论・前言》,载《贵阳文史资料选》第18辑,1986年。
8、邓云乡:《鲁迅喜爱茫父艺术》,载《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1986年。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