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贵州大地稻谷金黄,瓜果飘香,处处是丰收的场景。
何以丰收?
从一粒稻谷的诞生,到绿色农药的研发推广,再到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高标准农田的全面建设……贵州农业正以蓬勃发展的姿态庆祝着属于自己的丰收时刻,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眼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4万余亩制种水稻正值采收期,满目秋实的丰收盛景不仅点缀秋日的田野,也“甜”了稻农的心。
“今年,我种植了90多亩制种水稻,预计亩产鲜谷200公斤以上。”岑巩县凯本镇平牙村水稻制种大户白珍珍说,订单种植的“又香优龙丝苗”品种,收割后进行高效烘烤、筛选和初包装,统一销售给公司,一亩地能赚800元左右。
小小的一粒稻种,一头连着国家粮食安全,一头连着百姓生活。2024年,岑巩县共发展水稻制种面积4.01万亩,预计生产种子800万公斤以上,总产值可达2.4亿元,产业惠及全县66个村1.8万户农户。目前,岑巩县已跻身全国水稻制种产业第一梯队,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种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稻种产业的兴旺,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攻坚克难。自2015年起,贵州筑农高科育种团队就致力于水稻新品种研发,先后与中国水稻所、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等专家团队进行合作,凝聚国内科研力量,在关键领域进行技术突破。
今年5月,该公司与安徽昇谷农业科技公司联合自主创制和克隆的一种调控水稻矮杆、抗倒、产量的基因(sdlr5)及其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是被称为“绿色革命”的水稻矮化育种领域又一重大突破。
“该专利的最大优势是克服了以往杂交水稻制种中出现的倒伏严重、异交结实率低、产量下降的严重缺陷,利用该技术所选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不但矮秆抗倒、优质高产,广适性还非常好。”贵州筑农高科副董事长邓勇介绍。
贵州省粮油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研发的稻种
贵州省粮油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方中明告诉记者,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粮食丰收要从一颗种子开始。有一颗好的种子加上高效的栽培技术,以及其他管理技术,才能保障粮食的丰收。“如果说种子优质,那么它的产量就有保障,高效栽培技术和其他相当于是辅助技术,育种环节对于产量的贡献占60%-70%,把育种做好了,粮食安全就成功了至少一半”。
把种子芯片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贵州省粮油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作为贵州主要的粮油作物育种实验室,2024年获批贵州省喀斯特山地水稻作物学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实验室一直以来致力于对本地品种的改良以及新品种的创制研究。科技成果主要有,对稻种“贵溪香”“大粒香”“玉珍香”等水稻品种的增产、增香、抗性研究。方中明介绍,“目前,实验室正主导或参与培育的作物新品种有10余个。共收集了黑红米、香禾糯等特色水稻种质资源300余份,为接下来对稻种基因的挖掘、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稻种外,贵州还在玉米、马铃薯、油菜等多种作物上取得育种突破。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绿色农药保粮安 护生态
中国每年有高达30亿亩次的粮食作物发生病虫草害,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细菌性病害是水稻的第二大病原物,防控不当可造成减产20%~30%。
贵州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农药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传统化学农药存在抗性高、毒性高、残留多等缺陷,在消灭靶向的病虫害以外,还可能损伤作物本身,不利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贵州将绿色农药的研发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措施,不断推动绿色农药技术的突破。
近日,在惠水县好花红镇九门村的田坝里,收割机正在试验田里将金黄的稻谷收进粮箱。村民王建国家的这块试验田,今年是首次使用绿色农药“氯乙酰截短侧耳素悬浮剂”进行细菌性病害防控。看到测产结果,王建国满脸喜悦,“今年这亩试验田增收了500多斤,我很满意。”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介绍,“氯乙酰截短侧耳素悬浮剂”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态友好无公害杀菌剂和抗病毒剂创制与产业化项目”,由全国首个绿色农药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去年十月创制成功,主要成分来自天然蘑菇。“我们从贵州、云南的山上采摘野蘑菇、担子菌,提取它的孢子,通过发酵工艺变成了截短侧耳素,得到纯天然生物农药。”
这款农药今年首次在贵州、湖南、湖北等8个省份开展联合试验。从测产情况看,这款农药具有用量少、防效高、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特点。宋宝安说,“针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每亩用量仅50毫升,它的防控效果就高达70%,跟常规的铜制剂相比,防效提高了20%”。
近年来,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农药20多个,创制出我国首个抗病毒仿生绿色农药——毒氟磷,年销售额突破亿元,解决了水稻和蔬菜等农作物病毒病防控重大难题。还创制出除草剂三唑磺草酮和环吡氟草酮,成为我国销售额最大的自主创制除草剂,近三年销售收入14亿元,累计推广2亿亩次,农业增收150亿元。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剑说,“绿色农药作为粮食增产既经济又有效的一种措施,未来,贵州将汇集更多科研力量,继续攻克新靶标、新结构这两个绿色农业创新的关键科学问题,让更多农民用上高效、安全、实惠的绿色农药,为我国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化提供高效、绿色、安全的植保技术。”
创新生产方式 助力农业现代化
抓好粮食生产,除了在种业、技术等关键环节着力,也需要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农业农村部从2017年开始陆续出台政策支持推广农业生产托管,鼓励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收等全部或部分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2022年以来,贵州分别在玉屏、长顺、惠水、思南等地实施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托管试点,试点面积3万亩。
这项试点,寻找多方利益的“最大公倍数”,探索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袁旭说,“农业机械化通过托管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农民一张张笑脸,是对我们推广农业种植托管最大的认可,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接下来我们继续将这项工作纵深推进。”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92.5%为山地和丘陵,耕地零星破碎、地块小而散的现状,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
为了破解山地农业机械化难题,贵州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山地农机的研发和创新工作。通过差异化研制机具、改进大型机具保障需求等措施,不断提升山地农机供给能力。
“现在我们这里用收割机,方便多了,收谷子又快,以前我们小时候都是用户桶(挞斗)那些收谷子,一天收不到好多。现在收谷机几分钟、十几分钟就收完了。”剑河县南明镇永兴村村民徐明远说。
贵州对成熟机具进行适宜性改进,对特色机具开展研发,研制山地农业轻型通用动力平台。如今,辣椒收获机、红薯收获机开始样机生产,碎石精整地机已投入农业生产。引进小型拖拉机、油菜移栽机、移动式烘干机、山地运输机等小型适宜机械,有效填补农业生产需求。
科技赋能,山地农机“撒欢跑”。去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到52%,同比增长2.5个百分点。
此外,为了让更多的农民用上农业机械,贵州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购买农机具的农民给予补贴,并加强了农机具的培训和维修服务,确保农民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农机具。
高标准农田建设 夯实丰收基础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如何把“满天星”聚成“万亩田”?
近年来,贵州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所谓高标准农田,就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
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贵州新建成高标准农田73.67万亩,高标准农田总面积已超1800万亩。
“还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好,种地省心省力,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丰收有保障!”闻着沉甸甸的稻香,黔西市雨朵镇土城村村民欧炳德黝黑的脸颊上满是喜悦。
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建后精管细护是确保高标准农田设施长效使用和发挥效益的关键抓手。按照“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的原则,贵州不断探索适宜的管护方式:引入保险机构对高标准农田田间道路、灌排系统、防护工程、输配电工程等设施运营管护保险兜底机制;探索建立“田长制”责任网格,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贵州实现了“良田粮用、粮田良用”。
秋风轻拂,稻香四溢,在思南县塘头镇机场坝水稻种植核心示范区,收割机正在抢抓农时。今年,坝区一千多亩的高标准农田又是一幅好“丰”景。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实习生苏娟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