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顺地戏表演的重要道具,在唱戏人咿咿呀呀的唱腔中,那些或神秘或粗犷或怪诞的木雕面具既有着历史故事的传承,又凝聚着木雕艺人匠心独运的心血。杨正洪是安顺木雕贵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以木为纸,以刀为墨,书写传统技艺的“指尖魅力”。
戴上“脸子”、穿上长衫、背插小旗、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在国庆喜庆的氛围里,面对众多的游客,安顺地戏又开始演绎起了一个个有关“脸子”的故事。
来到黄果树旅游区龙宫镇下苑村,安顺木雕贵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正洪正一刀一凿,敲敲打打间,白杨木上面具的五官初现雏形,经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精细打磨及上色后,“脸子”既成。
安顺地戏面具俗称“脸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的重要道具。作为安顺屯堡人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演变的见证,安顺木雕主要以地戏面具为主,面具风格或古朴、或怪诞、或粗犷、或神秘,或许他们也在等待着某天某场的地戏演出时,成为一场大戏的主角。
谈起和“脸子”结缘,杨正洪回忆说:“78年高中毕业以后,我就跟着父亲他们雕地戏面具,跟着他们雕了几十个村寨的地戏面具。”
今年62岁的杨正洪出生于安顺的面具雕刻世家,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木雕技艺,十几把刻刀陪伴了杨正洪46个年头。在他看来,古老技艺的传承,首先需要的是一群甘愿坐“冷板凳”的手艺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杨正洪便开始培养木雕手艺传承人,先后分批次对下苑村300多人进行系统培训。如今,他的徒弟中已有三四十人成为了成熟的木雕艺人。杨正洪坚信:“没有坚守,就谈不上传承。”
传承发展好木雕技艺,还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为此,杨正洪一边开班授课,培养更多的木雕手艺人,一边开拓市场,让安顺雕刻走出去。“让它作为一个工艺品在市场上售卖,充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面具卖得好了,我们就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杨正洪说。
去年六月,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杨正洪在龙宫风景区开设了一家非遗木雕体验馆,让来往游客亲身感受安顺非遗的独特魅力。“游客可以体验、了解我们安顺木雕,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非遗。”
体验馆成立以来,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或亲手雕刻,或倾听木雕的历史,安顺木雕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杨国彧就是安顺人,体验了木雕雕刻技艺后,他深有感触,“通过这一系列的体验,包括雕刻、彩绘、上色等,这个过程让我更加地了解我们家乡的特色文化,了解安顺地戏和面具600多年的历史。”
来自外地的曹洪海也惊喜于木雕体验,“我是来自重庆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木雕中的彩绘,我觉得当地的文化非常有意思。”
一个好的面具,需要运用几十种不同的工具,经过选料、下料、出胚、精雕、打磨、细雕、上色、彩绘、上漆等工序制作而成,虽然工序繁杂,但是杨正洪却喜欢这种将一块块木材赋予生命的过程。他希望,这些倾注他心血的“脸子”能够在文化传承的大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拥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作为一个安顺人,应该把它推广出去,源远流长地把屯堡文化传承下去。”
安顺台 常娴贤 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