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卡拉村
卡拉村位于贵州省丹寨县东北部,距县城3公里。柏油路直通村内,全村面积1.23平方公里,共171户,735人,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苗族聚居村寨。
进入卡拉村,最显眼的标识就是山顶上19米高的巨型鸟笼。村子里,随处可见各式带有鸟笼元素的装饰物。
小鸟笼编出大幸福
王玉和,村里德高望重的鸟笼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村里的“网红”——随着卡拉村旅游的火爆,这几年他频频曝光在游客和媒体的镜头前。
卡拉村传统手艺编制的鸟笼,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等为原材料,制作精良、美观大方、坚固耐用,而且不变形。苗家人爱鸟如命,每家每户都养鸟,鸟笼在苗族地区是不可或缺的家用物品。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卡拉村里的王玉和、吴明海等年轻人把老一辈的手艺捡了起来,编织鸟笼,挑到县城、都匀、凯里等地去卖,没想到大受欢迎。
和王玉和一样,今年35岁的王秋,是卡拉鸟笼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一个地地道道的丹寨县龙泉镇金山村人,自从2006年嫁到卡拉村后,便一直跟随丈夫家做鸟笼加工与销售。卡拉鸟笼原来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祖祖辈辈都靠赶集销售,极受地域的限制。
为了改变现状,王秋开了网店,将鸟笼编织流程与村寨的故事“摆”在了网上,并开始销售竹编灯罩、书架、花篮等各式产品,在将竹编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的同时,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手工艺人制作鸟笼
为逐步壮大村级鸟笼产业发展规模,在村级党支部的带领下,卡拉村成立鸟笼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1个,鸟笼公司1个,采取“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户)+村集体”的模式发展鸟笼产业。
鸟笼灯罩
经过多年的磨合和实践,卡拉村两委最终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全村农户参与鸟笼产业。如今,卡拉村全村170余户中,有120多户参与鸟笼产业,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年产值达到650万元。
鸟笼编就致富路 非遗成了聚宝盆
卡拉村村民的收入上去了,但村两委的目光还远远不止这些。卡拉村还引进了蜡染坊、银饰馆等非遗项目,打造了百亩花海、风车公园等旅游产品,拓展了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业态,使卡拉村更具文化魅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也坚定了卡拉村的发展信心,为了更好地借力非遗,卡拉村正在打造一个文旅融合的银匠村。
银匠村汇集了丹寨县的8大国家级非遗以及多项省级非遗,设立了非遗体验中心、非遗产品作坊等,用现代创意包装传统旅游产品,同时还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打造“产学研”基地,目前可年产手工锻制银饰银器50万件。
独特的非遗带火了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人到卡拉旅游,卡拉人又打造了另一个旅游品牌“卡拉斗鸡肉”。
“卡拉斗鸡肉”作为当地一道既有趣又美味的特色菜肴,深受游客喜爱,成为了卡拉村继鸟笼之后的第二张名片。一到周末,贵阳、凯里等城市和周边县的“吃货”们就蜂拥而至。
左手抓非遗,右手抓旅游。
近年来,卡拉村兴起了体验游、研学游等非遗旅游新模式。看风景与玩非遗、品文化相结合,备受游客青睐。据了解,卡拉村每年接待游客量达50万人次,户均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如今的卡拉村早已从人人嫌弃的“邋遢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小康村”。
综合自:新华社、丹寨县人民政府网、人民政协网、贵州画报、云上丹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