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系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上映,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英国美食作家扶霞与她的蜀地奇缘。然而在《鱼米之乡》中,这位曾四次获得美食界“奥斯卡”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的美食老餮将她对中餐的热恋蔓延至中国江南。
扶霞的江南之旅始于10余年前,第一站她去了历史悠久的美食之都扬州。和两百多年前的清朝皇帝一样,扶霞被这柔软缱绻的温柔乡和灿烂美好的淮扬菜迷住了。接下来的几年里,她又数次下江南,遍访杭州、苏州、宁波和绍兴等古城,再返回现代化的上海。
扶霞徜徉在古城的街巷通衢,造访路边摊和富商旧宅,流连于各式各样的后厨。她跟着当地的大厨与农民,出江河湖海捕鱼虾蟹贝,下村野田间挖笋和野菜,记录故事,学习菜肴,品尝人间至味。
在这片北至扬州、南至杭州、东至上海、西至南京的区域里,扶霞将多年来对江南饮食文化的观察与探索集结一册:从江南菜小史到当地人文风貌,从饮食习惯、烹饪特点到美食掌故,既拜访名师大厨,集结到诸多以往密而不传的珍馐佳肴,也流连于乡野田间,收录了民间朴实的农家菜和街头小吃。狮子头、桂花糖藕、西湖醋鱼、素响油鳝丝……150余道经典食谱,108种常备配料,24种烹饪技法,精巧雅致、包容平和,传统精髓被不动声色地安放于饮食文化和历史之中。
谈起为什么要写一本江南食谱时,扶霞写道:也不记得什么时候,我的心中萌生了写一本江南食谱的想法,但我很清楚,这个念头真正变得严肃和成熟,是当我在杭州城郊穿过一道月洞门,走进龙井草堂那令人心旷神怡的庭院之中时,特立独行的餐馆老板戴建军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圣殿”,创造出我心向往之却鲜少相遇的中餐。他的采买团队把农村地区翻了个底朝天,搜寻极其新鲜水灵的农产品和手艺人坚持用传统方法做出来的食物。在草堂后厨,他的厨师团队遵循着老一辈的烹饪方法,自己腌肉腌菜,坚持用高汤代替味精调味。在我看来,龙井草堂是在恢复中餐原有的尊严与辉煌,他们所表达的,是自然与人工巧手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饮食中健康与愉悦的理想平衡。
一本由英国人写的淮扬菜菜谱,又在中国出版,听上去多少有点“班门弄斧”。作为扶霞多本书背后的隐身译者,何雨珈在《鱼米之乡》的后记中提到,在谈起这些书时,总有人免不了有疑问,早就熟悉了锅碗瓢盆、炉灶烟火的中国人,为何要去参考一个英国人写的中餐菜谱呢?
“这个问题我总不知从何答起,只好回道:‘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再说。’且不谈开篇洋洋洒洒的‘秀美江南’详细而生动地述说了江南的饮食文化发展历史,单是在书中看到扶霞细腻地描写龙井村的茶忙,生动地讲述自己与每一种美味在烟雨江南相遇的场景,深情地感谢在那美好的地方遇到的所有温柔的人,并且一丝不苟地在伦敦的厨房里以科班的专业功底和因地制宜的创意复刻她想念的每一道菜时,你也会和我产生同样的感觉:‘属于中国的世界人’扶霞,她实在有资格写这样一本书。”
一位读者也在扶霞的微博下有感而发:“可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很多本地人其实并没有系统地考究过自己的本土文化,所以,当借助外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身时,会发出‘生于斯长于斯竟如此美妙’的感叹。”
立志让美食成为族群之间充满善意的信使,扶霞说:“我对中国所有菜系都感兴趣,中国美食是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的。我想让更多西方人尊重和欣赏中国的饮食文化,我想成为中国美食的‘传教士’。”
关于《鱼米之乡》,扶霞表示,这是一次重新了解中国物产和中国人文的美食之旅,是对那些古老故事与传统菜肴的回望,也将成为通向未来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