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阳市息烽县温泉镇腹地,有一处因地下热泉喷涌而闻名的村落——温泉村。这里青峰秀野、风光旖旎,地处息烽县东北部,距县城32公里,紧邻镇政府,川黔铁路、210国道与贵遵高速如银色丝带环绕,温泉高速出口近在咫尺,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辖8个村民组,2618名村民在此安居乐业。10.63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蕴藏着改写村庄命运的两大宝藏:汩汩温泉与优质磷矿。
温泉村温泉组全貌
“我们村的历史,与一泓热泉紧密相连。”在温泉村村委会,温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可燕向记者娓娓道来。温泉村最初被称为“热水”,其温泉的发现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近五百年历史。当时,沸腾的泉水冲破地表,雾气缭绕仿若仙境。天台寺僧人循雾而来,将此泉视为“圣水”,每日往返五里肩挑取水,“热水”之名由此传开。据《大清一统志》记载:“热水喷溢,当地人挖坑为池,露天沐浴。”这眼清泉,默默滋养着温泉村五百年。
到了民国时期,温泉迎来开发热潮。1945年春,时任贵州省主席杨森巡视至此,惊叹温泉的独特价值,题名“息烽温泉”,地名由此升华。1947年7月,温泉建设初具规模,疗养所、招待所、荷式别墅、澡池、水塔、篮球场、儿童运动场等建筑相继落成。杨森特邀全省政要名流莅临,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息烽温泉自此声名远播,从深山“热水”蜕变为黔中疗养胜地。新中国成立后,息烽温泉先后作为省招待所、工人疗养院,到1986年已发展为可同时接待五百人的综合疗养基地。
温泉组息烽温泉疗养院夜景
在距温泉泉眼两公里外,机声轰鸣,车流不息.......王可燕指着不远处的息烽磷矿介绍,“这里埋藏着我们温泉村地下的另一笔财富。”1964年,温泉村磷矿被开发,贵州息烽磷矿在此建矿,39%的高含磷量震惊业界。1987年全国磷矿抽样中,更是以35.66%的磷含量冠绝全国。此后,息烽磷矿屡获殊荣。
1985年,获省化工厅授予的“清洁文明矿山”“无泄漏化工矿山”称号;
1986年,被化工部授予“六五期间全国化工矿山安全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1990年被化工部命名为“六好”企业;
25年间累计开采磷矿石268.49万吨,工业总产值达2672.95万元;
2003年,组建息烽合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次年产值突破亿元,形成磷矿开采、黄磷生产、磷酸加工的产业链。
岁月流转,温泉村的发展脚步从未停歇。
1995年,温泉村建成首条5100米硬化串户路,开启“户户通”进程;
2005年,村级砂厂落成,集体经济破冰起航;
2012年,获评贵阳市文明示范村,河道治理解决洪患之忧;
2014年,窑上至温泉公路贯通,破解疗养院出行瓶颈;
2017年,荣获“全省文明村”称号,文明乡风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2018年,红心柚种植面积突破900亩,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2022年,完成140户庭院及卫生厕所改造,人居环境持续提升。
.......
息烽温泉疗养院内部景色
“现在出门太方便了,串户路通到每家每户,到镇上开车十分钟都不到。以前路不通的时候,去趟镇上要翻几座山,至少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很不容易。”在温泉村尧上组,今年70岁的村民杨登举准备驾车去镇里采购,言语间满是对如今便捷生活的感慨。
从“靠水吃水”到“靠水生金”,温泉村实现华丽蜕变。如今,民宿、农家乐、小卖部生意红火,“温泉圣地”带来的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在“泉韵小筑”民宿里,老板江仕云正用温泉水煮茶招待客人,她笑着说,“我们现在客源订单源源不断,今年‘五一’整个村的民宿生意都特别火爆,我家订单提前就订满了,整个假期大概收入了1.5万元,真的很不错。”温泉疗养院如今绿荫环绕,年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
在政策扶持和科学规划下,温泉村乡村振兴后劲十足,村民们信心满满,“泡”出来的好日子“热气腾腾”。在近千亩红心柚种植基地里,种植大户杨登强正在精心管护果树。他说,“磷矿为我们提供了启动资金,温泉为我们带来客源,去年红心柚销售达到2万元,看今年的长势,收入超过去年肯定没问题。”
漫步温泉村,硬化路取代泥泞小道,农家乐在柚林之畔飘香。从明代“圣水”传说,到今日的乡村振兴,这座村庄以地热资源为脉,串联起五百载岁月。如今,当游客在荷式别墅泡汤观山,当磷矿产品沿着村旁铁路运往全国,这座村庄正续写“清泉润沃土,磷矿富乡梓”的当代传奇,热气腾腾的好日子蒸蒸日上。
来源:息烽县融媒体中心(雍仕权) 温泉镇(贾智淘)
一审(校):成 婵
二审(校):吴培玲
三审(校):罗 胤
签发:罗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