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身着青蓝辉映、宽袍大袖、斜襟纽扣服饰的屯堡嬢嬢不时从身边走过,翘翘鞋踏响的节奏,仿佛穿越了数百年的悠悠时光。屯堡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明代活化石”,既是军屯历史的生动遗存,更是跨越时空的“明”潮美学载体,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着独特的文化基因。
军屯遗风里的服饰古韵
屯堡服饰的起源,可追溯至六百年前——明初朱元璋“调北征南”的军事移民进程中,数十万汉族将士携眷屯垦戍边,将安徽凤阳的服饰风格带到黔中,形成了如今的“凤阳汉装”。这种服饰在发源地早已难觅踪迹,却在安顺西秀区、平坝区等地的屯堡村寨完整留存,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屯堡人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在天龙屯堡古镇的演武堂里,身穿屯堡服饰的萧树琴老人正认真地绣鞋,她告诉记者一句精准勾勒屯堡女子服饰特色的俗语:“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一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分别对应头巾、耳饰、腰带和鞋子的样式。
“凤阳汉装”为右开襟长袍,两侧开衩,主色调多为天青、蓝色,红、绿等色次之。袖口裁至手肘,宽约一米,领口、斜襟及袖口边缘,皆以五彩丝线绣纹滚边,精巧雅致。已婚女子,腰间还会系一条精致黑宽腰带,俗称“丝头系腰”,带端垂挂若干一尺许的丝线,步履间左右摇曳,尽显灵动。搭配的凤头鞋,鞋尖翘起呈倒勾状,鞋帮以彩线绣花滚边,双层白布缝制的高筒与鞋帮相连,既美观又实穿。这传承600年的鞋履式样,今日来看,仍别具美感。

屯堡服饰的花纹暗藏深意。安顺市屯堡文化研究会会员王顺祥介绍:“屯堡服饰最传统的花纹是雷纹,它代表千山万水、延绵不断,后面才陆续出现牡丹花、刺梨花等图案。”安顺屯堡服饰花纹大多以雷纹为基底,再加以花卉、蝴蝶鱼鸟等自然生灵,每一种纹样皆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共同编织着屯堡人的家国记忆。
屯堡新生代让“明潮”涌动
作为屯堡文化的具象符号,屯堡服饰传承至今。面对新时代的审美变化,屯堡年轻一代选择在传承中创新,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和时尚元素,使得屯堡服饰焕发新活力。

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屯堡文化传播者们合影。右二为凌雨。
“大袖子不便行动,年轻人日常不愿穿。”在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囤屯屯堡旗袍工作室负责人凌雨就是土生土长的屯堡人,她介绍,自己将右衽斜襟、雷纹等核心元素与旗袍版型结合,保留天青、宝蓝等经典色调,设计出简洁修身的屯堡旗袍,“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让款式更贴合日常。”凌雨已陆续在安顺市区、镜仙山景区、天龙屯堡景区等地开设了10家门店,带动一批年轻人投身屯堡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其作品还亮相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代表本地文创产品走出贵州。

胡忠霞设计含屯堡地戏元素的马面裙
90后屯堡服饰传承人、大明屯风工作室负责人胡忠霞则走出另一条创新路,她将屯堡地戏文化和“凤阳汉装”文化相结合,创新设计屯堡地戏马面裙系列、屯堡国风系列、屯堡婚嫁系列等屯堡文创新品服饰。“存古创新,以衣传情,希望更多人用现代审美体会传统经典,让更多人知道屯堡文化依然鲜活。”她的门店布局在安顺古城、旧州古镇等地,相关文创服饰在网络平台上也大受年轻人追捧。
从明初军屯的实用着装,到当下悄然兴起的文化符号,屯堡服饰用六百年“衣”脉相承,诠释着传统文化的鲜活张力。古老雷纹遇上现代剪裁,青蓝古韵碰撞潮流审美,这份穿越时空的“明”潮美学,正在续写着屯堡文化的活化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