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烽火映黔山|“抗大”中的贵州人

1599262560
积分商场
抗战时期,贵州是大后方,抗日救亡的浪潮席卷全省,贫弱的贵州人民全力支援抗战,抗日的烽火在这里熊熊燃烧……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动静系列特稿“烽火映黔山”,以鲜活丰富的史料还原这段必须铭记的历史,并向所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先辈致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贵州,中共贵州省工委领导下的各级地方党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开展统战工作,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使许多贵州青年接受了先进思想。他(她)们置生命危险于度外,奔赴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直接投身于抗日战场或与抗战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工作中,流汗流血,甚至牺牲生命。

1939年6月,八路军总政治部发布训令,规定把吸收革命知识分子参加军队工作作为一个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设在各地的八路军办事处、通讯处,以合法机构的名义吸收知识青年参加革命。八路军贵阳交通站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动员、介绍了大量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到延安,到八路军中,到新四军中,到各抗日根据地。

1939年7月间,日军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封锁,中共中央决定把抗大、陕北公学等学校迁到敌后根据地,“把抗大的旗帜插到敌人后方去”。为了迷惑敌人,抗大采用“八路军第五纵队”番号,副校长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委;华北联合大学(鲁艺、陕公、青调班等)组成独五旅,由校长成仿吾任旅长兼政委。

原贵阳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唐树楷(息烽人,1918年生1937年入党,1938年秋经组织安排到延安抗大学习)在其《从贵阳到敌后》中写道:“……通过封锁线那天下午,我们从驻地出发到边山。待到黄昏便向敌占区进发,天黑,我们就在敌人的据点和碉堡群中穿插行进,只见探照灯四射,敌人的巡逻铁甲车来回穿行。队伍看准空隙跨过同蒲路,爬上一座陡峭的山岩,忽然传来密集的枪炮声。事后得知是敌人出来截击,遭到我掩护部队英勇反击,我们队伍虽未受重大损失,仍有少数人员不幸被俘。但他们被俘后表现得十分英勇,有的跳车逃回,有的被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慷慨就义。……这次我们从陕北到晋察冀,历时近三个月,途经陕西、山西、河北三省二十五个县的广大地区,行程二千五百里,备尝艰辛,大家称之为小长征。”

从1942年5月起,日军对八路军冀中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拉网大扫荡”。抗大的学员没有武器装备,转来转去,始终跳不出敌人的封锁线。一天夜里,敌人正逐渐缩小包围圈,情况非常紧急。为了避免与敌遭遇,抗大学员奉命“分散隐蔽,化装突围”。第二天早上八九点钟,日军的小股骑兵果然冲来,野地里群众扶老携幼,小孩叫,老人哭,令人心碎。唐树楷紧跟着冀中军区警备旅的一支队伍,在强行军中终于突围。之后,部队夜行军至白洋堡。拂晓,又遭到敌人攻击,唐树楷和战友们坚守在村口的前沿阵地上,顽强地打退了敌人的几次进攻,终于在黄昏突围成功,转移到冀鲁豫根据地。

在这支浩浩荡荡从延安转移到晋察冀的抗大队伍中,还有来自贵州的7个姑娘(孔文、严金萱、陈淑蓉、陶祖潜、尹维、罗茜和史卓英),她们所在的女生队,共有79人。尹维和陈淑蓉是班长,孔文和罗茜先后任女生队的文书。1940年春,罗茜、尹维到了抗大二分校文工团,陶祖潜分到晋察冀军区,史卓英分到第120师,严金萱留在晋察冀冲锋剧社,后来她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陈淑蓉分到抗大二分校校部警卫连当文书。

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里,有一份全国各地到抗大学习的人员统计表(1938年7月统计),其中贵州学员就有27名,多于邻近的广西(23名)、云南(18名)等省份。

彼时,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去,已经形成了一股历史潮流。这些优秀的中国年轻人,正如《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所唱的: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像黄河之水,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汇总自《前方!后方!迈向民族独立梦的贵州抗战贡献》,感谢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大力支持)

编辑

王一雄

责编

李佳

编审

苏姝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