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滚动车轮的节奏,纸盒上的旋律—《歌唱祖国》
00:00 / -2008年8月8日晚8点10分,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现场,一段优美的童声独唱响彻会场,那令人熟知的歌词,依然是那样婉转和优美,这首歌就是《歌唱祖国》。在无数个群情激动的时刻,这首歌都会从人们心中有感而发、有感而唱,那么这首歌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50年9月15日,正值国庆一周年前夕,正在北京出差的作曲家王莘来到天安门广场。那天,天安门广场上锣鼓喧天、鲜花如海,一队队少先队员正在列队,准备接受国庆检阅。王莘看着天安门上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看着身边潮气蓬勃的孩子们,想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顿时心潮澎湃,创作灵感从心中迸发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句歌词,情不自禁地哼唱了出来,一首传世经典,即将诞生。
傍晚,在返回天津的列车上,白天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的海洋,歌声、欢呼声,再次在他的脑海里翻滚激荡,由于身上没有可以落笔的纸,便在烟盒的反面创作起来,列车滚滚向前,车轮发出有节奏的律动,就在飞奔的列车上,《歌唱祖国》诞生了。王莘回到家的时候已是深夜,但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与自己待产的妻子分享了这首刚创作的歌曲。
1950年9月16日,《歌唱祖国》三段词曲创作完成,王莘终于写下了鼓舞人心的歌曲。两天后,王莘满怀希望的将这部作品寄给天津日报,希望能在国庆节的时候发表,但是歌曲却被退回来了。他有些失望,可心里很坚定,他坚信这是一首好歌,肯定会得到大家的喜爱。于是,他就把这首歌带到学校,教学生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首歌。
1951年春天,这首歌传到了北京工人合唱团。到了夏天,北京电台播放了北京工人合唱团的《歌唱祖国》演唱录音。一时间,《歌唱祖国》便在北京的工厂、学校、社区传唱开来。国庆前夕,王莘接到中国音协秘书长孙慎的电话,电话里他问道:“有首叫《歌唱祖国》的歌,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据说是从天津传出来的。老王,你是天津音协主席,请你帮忙查一查这首歌谁写的,请把词曲寄来,文化部急要!”王莘笑了笑,说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你算找对人了,那首歌词曲作者正是我!”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文化部关于国庆节歌唱活动的通知,在这则通知旁有一首歌的曲谱,这首曲谱就是《歌唱祖国》。从这一天起,《歌唱祖国》便在全国传唱起来,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首祖国颂歌。
王莘曾说,《歌唱祖国》这首歌里,节奏是时代的步伐,音符是祖国的脉搏,旋律是人民的心声,这正是这个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这首激荡人心的经典作品!
70年,70首歌曲,70个记忆,记录着新中国复兴的脚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用歌声迎接未来。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主持人罗波,带你听见歌声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