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竹子之乡”的贵州省赤水市,随处可见的竹林在路边摇摆,“竹”不仅仅是赤水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是带领赤水人民决战脱贫攻坚的“利器”,是赤水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竹为食、以竹造物、以竹兴旅……让丰富的竹类资源不断朝着效益化转变,竹子已经是赤水百姓不可或缺的“依赖”。
“以前我们土地都是种菜、种红薯,效益不高。自退耕还林起,村里好多人都把农地变林地,种上了竹子,我也把家里的土地全部种上了竹子。这竹子又好栽,不长虫,只需要一年两次的呵护,比种菜好管理多了。”51岁的赤水市葫市镇天堂村村民贾启华对记者说道。
在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这里无竹不成山,无竹不成林,无竹不成居,无竹不成席。这里是竹子的世界,竹子的海洋。
贾启华告诉记者,以前的天堂村不是这样的。
据了解,2000年以前,赤水仅有53.2万亩竹林,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竹子之乡”。2001年以来,赤水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机遇,大力实施退耕造竹工程,竹林面积得以快速增长。
“自2001年实施退耕造竹,天堂村的村民都把退出的耕地种竹林,不仅可以领取生态林补贴,还能增加其他收入。”贾启年告诉记者,以前会有村民乱砍乱伐,自从大家都种了竹,大家的护林意识越来越强,现在基本没有乱砍现象。
截止目前,赤水市有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其中楠竹林面积52.8万亩。青青翠竹,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宝”。
赤水市成为竹业循环经济的绿色原料车间。赤水市现已培育竹专业合作社95家,竹类加工企业(含作坊)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28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近30项,初步形成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竹家具和竹笋加工6大系列产品3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日本、韩国、加拿大等17个国家和地区。赤天化纸业、红赤水集团、黔原笋业等多家企业成为出口贸易生产企业。
“正是有那么多加工厂在身边,村民们才能放心的去种竹,竹子生长周期短,种的多得的多,村民们都特别积极。”赤水市林业局产业发展和建设股股长蔡明俊说,竹子是可再生利用资源,年年采伐年年发笋。赤水市的132.8万亩竹林,每年可供应杂竹材80万吨、楠竹材1200万棵、各类竹笋6万吨。赤水市利用充足原料供给,加快发展纸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竹食品、新技术新材料“五大产业”,有力推动了发展动力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有效加快了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据了解,每年林农销售竹材和竹笋产值达6.4亿元,20万竹农人均年增收3200元以上,助推8000多户近3万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有力助推了赤水市在贵州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