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穆向东,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人,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遵义市新媒体联合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遵义市网络人士联谊会会长。
穆向东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穆向东曾获得“中国十大榜样拍客”“中国好网民”“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等称号,入选全国网络社会组织“党员风采”优秀案例。2021年,获得贵州省互联网行业党委“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穆向东当过兵、打过工、做过自由撰稿人,虽然已退役21年,但身上的那股坚韧气质却永不褪色。他痴迷“记者”职业,在这条追梦路上已奋斗了十八年。他将传播网络正能量作为己任,用自己的热情与能量影响着更多人。
追梦“记者”,奋斗十余年
2001年,穆向东退役后,曾有过一段“传奇”的打工史,当过工厂保安、流水线工人、仓库管理员。后来,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与曾经撰写广播稿的经历,他入职一家东莞民营企业,开始做企业文化宣传工作。这是他“追梦”的开端。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穆向东在网络论坛上看到自己撰写的散文诗“红帆船”,同时不少同事也关注和鼓励他,于是,他开通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客“红帆在线”。
从那时起,一有机会他就拍照片、记录新鲜趣事和撰写生活感悟。他曾经因为自己是新闻门外汉而苦恼,也因自己对电脑应用不够熟练而沮丧,但“热爱”是最好的勉励。于是,他在网上积极地学习,与新闻从业者探讨并认真思考。他陆续在新浪网、凤凰网、央视网等平台开通博客,记录自己拍摄的图片、视频和撰写的文字。
渐渐地,穆向东的作品被一些知名网站关注,一些媒体机构与他签约,他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签约新闻摄影师和特约新闻拍客,因热爱投稿,大家都称他是“新闻投稿专业户”。
为了采集到真实的素材,穆向东曾在全国不少城市和乡村走访,撰写了一系列展示民生的热点文章。从2004年起,穆向东不断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凤凰卫视、中新社、贵州日报、贵州新闻联播、遵义新闻联播、遵义晚报等知名媒体报道。十余年来,穆向东以“平民话表达”视角记录百姓生活,在互联网上传播社会正能量。
2013年2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新闻》播出了《拍客穆向东传递正能量》的专题报道,主持人彭坤在编后语中表达“行走风口浪尖,拍客传递正能量,穆向东好样的,请接受我们全体电视工作者的敬礼!”。
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栏目对穆向东进行专题报道
用“严格”坚守“热爱”,筑牢传播底线
近年来,长期致力于网络传播研究和实践的穆向东成立团队传播网络正能量,团队策划了“遵义拍客看脱贫攻坚”活动,以拍客视角及平民化表达聚焦脱贫攻坚。他们走访遵义市70多个村寨,聚焦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及黔货出山等,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讲述“脱贫攻坚”战场中奋发有为的鲜活故事。
在不断地走访中,穆向东还把自己积累的图片、视频拍摄技巧及新媒体平台的操作方法分享给村寨干部、群众,让大家一起记录乡村美好生活。
穆向东在走访乡村时,与当地干部、群众分享自媒体宣传技巧
穆向东组织团队拍摄了三部广受好评的微电影:《大发渠》《木槿花》《一枚铜币》。《大发渠》讲述的是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黄大发的感人故事;《木槿花》记录的是“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王安娜的故事;《一枚铜币》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遵义市汇川区发生的巨大新变化。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袭来之时,穆向东撰写发表文章《疫情来袭,自媒体发声须守“底”、慎“自”、传“乐”》,倡议和号召自媒体人谨记网络传播要素,帮忙不添乱。他以遵义市新媒体联合会党支部书记的名义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自媒体代表深入宣传新蒲街道基层社区及仁怀市退役军人“战疫”的感人故事,共发稿1500余篇,阅读总量达9000多万次。
在新媒体创业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过程中,穆向东及其团队坚持传媒职业操守,坚守传播底线,坚决做到不触碰“红线”、不突破“底线”,大事“不缺席”、大非“不含糊”,积极参与网络文明贵州行动,为净化网络生态,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穆向东同志参加网络安全进基层活动
模范带头,努力让“党建红”深嵌“网络蓝”
自从担任遵义市新媒体联合会党支部书记以来,穆向东立足本职岗位,履行好基层党务工作者职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穆向东同志参加抗疫志愿服务
在上级党委和主管单位的关心和指导下,穆向东带领党支部全体党员及会员,积极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承担起党建引领行业成长的责任,深入推进“支部引领党员、党员引领会员、会员引领行业”的党建工程,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让“党建红”深嵌“互联蓝”。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穆向东表示会一直奔跑在自己追梦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