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文化老人丨杨抱林画风初探

动静原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1695041460
动静原创

花溪河畔,贵州大学校园里,杨抱林和一批美术学子从学苏式契斯恰可夫的素描入门,继而从师宋(吟可)、王(渔父)、孟(光涛)、方(小石)诸位名师学习传统中国画。在风雨兼程、扑朔迷离的年代,中西文化交融深深地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艺术与画风。抱林先生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数十年如一日,深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不仅要悉知“六法”,还要细思“六要”,即“一曰气,二曰韵,三日诗,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画家杨抱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国画院一级画师。1936年,出生在贵州黔东南天柱县少数民族小镇。他自幼喜欢绘画,由于家境贫寒,1950年,中学还未读完就参了军。在部队当兵几年后,出自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又考入贵州大学艺术系学习美术。1963年毕业,曾分配到黔东南凯里县城中学执教数年。

《酒歌图》是抱林先生毕业创作,也是步入人物画坛的处女作,在省内外都有较大影响。随后,他又创作了《千里逐浪》。两幅作品同时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国家及省主要报刊和出版社予以转载发表和评论。1965年,《美术》杂志彩页发表《酒歌图》,并予专题评论中评道:“好些可以称为新风俗画的作品,比如《酒歌图》(贵州苗族杨抱林)《唱革命歌曲》(云南冯柱国)和《革命人爱看革命戏》(云南陈琦、万强麟)等,都博得观众好评。《酒歌图》画的是苗、汉人民用新谷酿制酒来共祝丰收大捷时的欢乐情景。”展出后,中国美术馆收藏了《酒歌图》。杨抱林大学刚毕业就崭露头角,对其后从事中国人物画创作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回观抱林先生画风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阶段。

从60年代创作“新风俗”画开始,到画“山水人物画”(1980-1988)。何谓“山水人物画”,即在山水画中衬以不大不小的人物,并可明显观看到其神态及部位。既非山水画,也非人物画,这类作品杨抱林称之为“山水人物画”。如《不愁忘归路》《故乡情》《东边日出西边雨》《夕霞图》等,都是这类型的代表作。

表达意境充分、融情于景、人景相称,是这类作品总的特点。《不愁忘归路》为其起点,刻画的侗族牧姑,于明月初升时悠闲地弹着侗乡特有的琵琶,骑在牛背上,踏着牛迹归家。画中摘引画家齐白石的诗句,更增添了画面的田园诗趣。这类作品画面情景交融,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环境的渲染和意境的烘托处理,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引发了人们对家乡故土的热爱。杨抱林紧紧围绕着“乡情”的主题,反复吟韵,常思常画,且屡画不厌。无怪杨抱林常题:“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情。”

杨抱林画牛也是这一时期作品的重要内容,其画牛技法的形成,通过几个时期的变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表现语言和独特画风。他画牛紧扣生活,寻找生活之情,在笔墨上尽情变化,而又不过份追求形似,常信笔为之,但十分留意牛与牛之间的顾盼之情,讲究画面形式感。他画的牛,特别是浴牛,生动自然,是一幅幅乡间田园生活的优美画卷。

杨抱林喜欢画大场景画,表现众多的人物,也出现在这一时期,如《春光灿烂》《奋进》《苗岭山花》等。

1988年后,是杨抱林人物画的转机。这一时期,抱林先生悉心领会“六要”,即“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欲;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通过实践和将平日生活速写进行整理,形成了杨抱林人物画特有的画风。杨抱林继宋吟可先生人物画的传统处理手法,发扬《酒歌图》的优点,继续“乡情”的主题但以人物为主,不受背景的约束和场景的局限,紧紧围绕中心人物的处理,准确地传达需要表现的主题,用笔用墨随意洒脱。《节场》《苗年铜鼓》《乡恋》等,其特点在重视传统笔墨表现的同时,讲究画面的形式构成,强调画面的装饰意趣,对人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头饰,加以深入细致的刻画,画面对比强烈,故而增强了张力感。

在现代美术思潮冲击影响下,杨抱林也在自己画中作了不少的大胆尝试和深索。作品《山民》《织》,蓝调与红调的《苗女》,甚至《遵义会议人物》,花鸟画《幽兰》《残荷》等,都说明了画家敢于革新、勇于探索,企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管这种跨步是小还是大,成就是低还是高,画家不想与欣赏者捉迷藏或制造深不可测的迷宫。杨抱林的基通是很清楚的,把“美”传达给观众,这就是他进行现代美术探索的指导思想。

1989年,《杨抱林画集》出版。这本画集囊括了他这几个时期作品的不同风貌。1989年,贵州省人物画研究会成立,杨抱林被公推为副会长。在此之后,他多次与其同仁一道组织画展和研讨会,并写出论文,为推进贵州人物画创作而不遗余力。

杨抱林先生的人品和画品是统一的。他的画风与其为人一样,离不开一个“情”字。他重情,人物、山水、花鸟皆“良工善得丹青理”,创作严肃,始终坚持有感而发。杨抱林视物象为知己,其人物、山水、花鸟正是透过青霞紫雪的雾雨春风,倾注全部身心,去尽力追求人和自然合一共融与心灵沟通,赋予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与活力,寻求大自然意境的升华,画家的人格力量也在升华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作者介绍:

陈敦品,1935年7月生,贵州贵阳人。先后担任贵州省艺术学校校长、贵州省国画院副院长、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贵州省美协常务理事、贵州省国画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组织工作和执教美术专业课程,结合教学、艺术实践,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写生、创作,国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美展和在省内外报刊发表,画作《造福万代》获贵州省国画人物画创作一等奖,《甘露》获省文艺创作二等奖。

编辑

王青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