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半落,白水中流。走进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黄果树镇石头寨村普叉组的民间非遗文化技艺培训活动现场,男女老少50多名学员正在认真学习布依族传统技艺麦秆画的制作。68岁的麦秆画老师韦仕成介绍说,自己作为麦秆画技艺的传承人,每年都会参与到这类培训中来,目的是让更多的村民掌握这门民族技艺,更好地推动村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韦仕成的麦秆画培训是黄果树旅游区乡土人才工作的一个生动写照。近年来,该区坚持在深挖细找、教育培训和激励扶持方面下功夫,以党建引领,有力推动乡土人才“羽化成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深挖细找,选准乡土人才“栖息地”
为充分发掘乡土人才资源,该区实行区镇村三级联动,集中力量走访摸排,掌握一批本领大、责任心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小能人”“土专家”“田秀才”。
“按照区里的统一要求,我们镇由村‘两委’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推荐会,公布推荐条件和人数,根据得票情况由村‘两委’研究确定本村乡土人才人选。再由镇党委对各村乡土人才人选进行考察,根据考察情况,拟定乡土人才名单,公示3—5天后进行重点培养。”黄果树镇党委组织委员杨波介绍说。
按照从业领域和技能特长的不同,该区将乡土人才分为生产性人才、经营性人才、服务型人才和民间艺人4个类别,共储备乡土人才1312余人。“以前我是村里的支书。现在我是村里的‘乡土人才’了”韦仕成笑着说。
教育培训,用好乡土人才“孵化器”
在白水镇翁寨村的百果园,一片片生姜即将进入采收期,一行行草莓长势喜人,更有一串串挂在架子上的葡萄正散发着诱人的紫红色光泽……
“我从事果树种植已经16年了,之前都是靠自己摸索出的‘野路子’。2022年,我被区里推荐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专门的技术和管理学习,学到了不少实用技能,尤其是在草莓的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存储方面。”合作社负责人王法娟介绍说。
璞玉雕琢成器,明珠尘尽光生。为加速乡土人才成长,该区积极联系专业技术人才等深入田间地头,对乡土人才开展“手把手”教学和“一对一”指导,举办特色产业观摩会、组织参加职业技能比赛等9次,引导乡土人才在互学互助、比武较量中提升专业技能。借助东西部协作优势,分类别、分批次组织乡土人才到广东、云南等地“取经”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闻。
激励扶持,推动乡土人才“化蝶飞”
在龙宫镇新田村的金刺梨育苗基地,项目负责人王传友正在指导村民给苗木除草。“以前我是一个人干,现在做了村里的副主任以后,我就带领村民们一起种刺梨。目前全村的种植规模达到了4500亩,预计再有1个多月就可以采摘出售了。”
杨意不逢,钟期既遇。该区在深入实施提升农村党员发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将乡土人才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来培养。目前,全区共有乡土人才党员166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1.8%。同时从中择优将79名乡土人才按程序选进村“两委”班子。
除政治待遇外,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乡土人才的成长同样不可或缺。“我们在注册登记、信息变更等方面提供‘店小二’式服务,为乡土人才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区市场监管局管周鹏介绍说。近年来,全区已有29名乡土人才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或小微企业,辐射带动了400多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