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提要
(1)二十四节气之寒露:水汽凝结现象。
(2)寒露的气候特点;昼短夜长,气温下降,少雨干燥,晨露更凉。
(3)寒露的物候现象: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蓓蓓老师小课堂,和我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节气,了解气象变化的奥秘。我们将会一起朗读和节气民俗有关的诗歌和谚语。还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中的历史故事,天气特点。当然也希望你能跟我们一起分享你知道的相关的知识。
二十四节气制度源远流长,是根据自然现象的季节变化了划分时间,确定农时。也就是农事历法和农耕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与节气制度相关的风俗文化。二十四节气还有很多关于天文、地理和农耕等等的知识,以后有机会我们慢慢地一起学习。
(一)节气介绍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与白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日落后,地面及近地面层空气冷却,温度降低,水汽从空气中直接凝集在地表或物体上,于是产生了霜或露等。与白露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地面上的露水也更冷了,很可能成为冻露,因此称为寒露。
露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该作品就有对寒露的解释: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二)寒露气候特征
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寒露节气后,白天渐渐变短,黑夜渐渐变长,阳光照射时间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清晨和傍晚会感到丝丝寒意。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中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的东北、西北地区已呈现冬季景象,千里霜铺,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三)寒露物候现象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让我们一起通过元稹的《寒露九月节》来了解这三个现象:“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首联“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是说寒露来临,惊讶地发现时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见菊花次第变黄。这里写了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在阳气渐盛的时候抽枝发芽、结蕾开花,只有菊花,在肃杀的寒风中傲然绽放。
菊有黄华
颔联“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是说千家万户前,风儿好像扫着落叶,晴空万里上,大雁好像随着太阳南飞。这里写了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一个“扫”,一个“随”,也写出寒露秋风里的肃杀之气。落叶纷飞,大雁南飞,大自然处于一片萧瑟之中。
鸿雁来宾
颈联“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是说,化为牡蛎,替雀鸟感到悲伤;收割农田,害怕早到的寒霜。这一句是写了三候之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时分,鸟雀都不见了踪影,这时而大海边突然出现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壳的纹路、花色与鸟雀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鸟雀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化蛤与收田,也带着寒露独有的特点,深秋时分,我们要赶快完成庄稼收割。
雀入大水为蛤
尾联说道:“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是说,由此我们知道了松柏的志气,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它都郁郁葱葱,松柏长青。寒露之后,雨季的喧嚣归于宁静,烈日的火热归于萧瑟,露寒而冷,繁华不再。从气候特点上看,到了寒露,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则是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天冷露寒;而东北和西北地区,更是四野萧瑟、时见早霜,即将或已经进入初冬。
“小小朗读者”火热报名中
快来和蓓蓓老师一起
了解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吧!
咨询热线:1898438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