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负重前行”的汉代翠鸟,贵州有两只

动静原创
1587437040
积分商场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荆轲刺秦,图穷匕见,群臣高呼,“王负剑”。负就是“背”,意思是秦王要先“背剑于背”,才能拔出。无独有偶,在贵州汉墓中,考古发掘出土两只青铜鸟,背上也“负”有器物。

东汉铜鸟(交乐6号汉墓出土,现藏黔西南州博物馆)

1987年兴仁交乐6号汉墓出土一只青铜鸟,高7.5厘米,长11厘米,鸟身短硕,腹圆,中空,双足直立,短尾头圆,喙长而直,衔有一鱼。鸟背负一物,用“T形”铜钉固定,因残缺,考古发掘报告做出疑似“鱼篓”的推测,但打了问号。1994年11月,安顺宁谷镇龙滩29号汉墓又出土一只青铜鸟,残长6.5厘米,残高2.7厘米,体短,头圆,眼有神,鸟嘴、鸟尾和腿部均残损,考古发掘报告显示,鸟背中部隆起,似负一物,但未能说明具体所负何物。

青铜鸟线描图(安顺宁谷龙滩29号汉墓出土,现藏贵州省博物馆)

翠鸟疾飞(2020年4月摄于兴义湾塘河。拍摄:胡云江)

两件出土青铜鸟的原型是什么鸟呢?说来也巧,就在4月初,笔者的同事胡云江还在兴义湾塘河边拍摄到它的照片。树枝上的它,短腿,长喙,头圆,短尾,衔鱼。小学三年级课本里也有它的文章,“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对了,就是作家菁莽散文里描写的翠鸟。

翠鸟衔鱼(2020年4月摄于兴义湾塘河。拍摄:胡云江)

翠鸟是我们南方常见的一种鸟。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战国时期)词典《尔雅·释鸟》中,称其为“鴗,天狗”,即喜欢站立的鸟。东汉末年名臣蔡邕曾作五言律诗,云:“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容形”。东晋著名学者郭璞注释:“小鸟青似翠,食鱼,江东呼为鱼狗。”唐代药学家陈藏器编撰的《本草拾遗》,将其命名“翠鸟”。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称其为“鱼翠”。文字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按今所在园池有之。……亦谓之鱼虎。”

铜朱雀托宝瓶(云南省水富县大关采集)

汉代青铜鸟出土并不稀罕,但背上“负物”的不算多,贵州目前也仅发现这两件而已。那它们背上负的是何物呢?贵州出土的两件有残缺,不好妄作定论。但据《云南昭通田野考古之一》记录,在滇川两省交界的水富县大关,文物部门采集到一件青铜鸟,鸟背所负之物判断为瓶,因此定名“铜朱雀托宝瓶”。同样在该县楼坝镇乌龟石湾东汉5号崖墓,发掘出一件更加完整的青铜鸟。长8.4厘米,高7.6厘米,鸟头高抬,长喙向上,尾短而宽,鸟头后部有一飘带与背上所负之物相连。这次终于清晰可见,鸟背所负之物像极一个罐子,因此定名“鸟负罐”。现在问题来了,传统上“负重前行”的不是乌龟吗,怎么轻盈敏捷的翠鸟也要身背一个罐子,汉代先民为什么要制作如此奇怪的一件器物陪墓主人下葬?

鸟负罐铜饰线描图(水富县楼坝镇乌龟石湾东汉5号崖墓出土)

在唐宋赞美翠鸟的诸多诗词中,基本上都是“就鸟说鸟”,未见古人对翠鸟赋予特别怪异的含义。如唐朝名相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诗云:“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中唐才子钱起《衔鱼翠鸟》,诗云:“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晚唐文学家皮日休《二游诗·任诗》,诗云:“白莲倚阑楯,翠鸟缘帘押”;北宋著名书法家苏东坡《戚氏·玉龟山》,词曰:“瑶池近,画楼隐隐,翠鸟翩翩”;其四大弟子之张耒《冬日放言》,诗云:“古木巢翠鸟,清濠见游鱼”;北宋文学家宋祁《白兆山桥亭》,诗云:“度日衔花翔翠鸟,经年支榻养灵龟”;南宋名臣吴潜《疏影·嗤琼笑玉》,词曰:“落雁寒芦,翠鸟冰枝”等等。如果从古诗词中无法解释,那是否可以从读音上入手?答案是可以。据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师马晓亮研究,《尔雅·释鸟》把翠鸟称为“鴗(音lì)”,同“利”谐音,因此其推测,翠鸟或许有富贵、财富、吉利的寓意。

衔鱼翠鸟(2020年4月摄于兴义湾塘河。拍摄:胡云江)

汉代有一种类似罐、瓶的盛贮器,既可用来汲水、存水,也可用来盛粮,称为“甖(音yīng)”,“甖”通“罂”,因此也称“罂罐”或“罂瓶”。《汉书·韩信传》有“以木为甖缶,以渡军”的记载,即是通过栓缚,“甖缶”可以作为浮渡工具,且藏兵于“甖”,不欲敌知。《史记·淮阴侯列传》将其记载为“甖缻”,也是同样的意思。根据唐初颜师古注释,“甖缶,谓瓶之大腹小口者也。”尽管有文献记载,但通过考古发掘,汉代“甖”出土极少。据李征《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记载,1970年曾在6号墓(魏晋时期)出土陶器,腹大口小,呈“卵”形,肩上墨书“黄米一甖”“白米一甖”,和鸟背所负之物极其相似。吐鲁番鄯善县洋海一号墓群出土高昌古国永康年间(南北朝时期)文书,书有“陶宕致甖”,即制作“甖”的作坊。唐代之后,“甖”的出土才逐渐增多。

唐代褐釉瓷罂罐(衢州博物馆藏)

那翠鸟身上负物是否为“甖”呢?猜测是极有可能。“甖”与“赢”谐音,因此有余利、获利、盈余之意。故古人将“翠鸟”与“甖”组合,形成一个吉祥物件,有“赢利”之意。从考古发掘出土情况看,这种器形目前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南方地区都有出现,明显较北方地区多,可能与翠鸟在南方更为常见有关。

翠鸟负甖内无灯芯钎,因此也无法作为油灯使用

马晓亮老师研究认为,把鸟背所负之物称为罐,或者瓶,是适当的,但如果称为突包、鱼篓或田螺等,则不正确,并对这种器形命名为“翠鸟负罐”。笔者基本赞同,不过,如用“翠鸟负甖”,似乎更为准确些。关于用途。因其形小,故不能作为容器。鸟背上的“负甖”,有斜立和直立,故作为酒器使用的依据亦不足。甖内无灯芯钎,因此也无法作为油灯使用。从上述列举的几只青铜鸟分析,均是单体呈现,其底部未有附着在其他大件青铜器上的栓卯痕迹。基于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负重前行”的汉代翠鸟,类似我们今天在书桌案头摆放一件“招财的童子”,或是“旺财的金蟾”,即可装饰求财,还可信手把玩。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