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逛吃贵州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桌宴,是游客不该错过的淳朴民俗

动静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1585362840
积分商场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差不多两个月来第一次,终于有机会到朋友家里吃了一顿饭,不用自己在家里下厨,偷得一日懒,已经很开心了。

不晓得是否专门准备,餐桌上有非常新鲜的炒蒜薹和炖牛肉,前者嫩甜爽脆,后者多汁饱满,坐在小院子里,以茶代酒,春夜轻暖,不慌不忙,边吃边聊,没得说——安逸。

但也有些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朋友家响应文明卫生用餐的新风尚,使用了公筷公勺。

公筷公勺并非什么新生事物,很多大饭店或者重要宴席上,早就成为惯例,昭显着档次和礼仪,屡见不鲜。只是,很多人并不怎么习惯,吃着吃着,一个走神,就把公筷吃到了自己手里而浑然不觉,大概不是我一个人才独有的经验。

当然,也还有很多高尚餐饮场所,索性实行更有派头的分餐制,饭菜水果甜品等等,皆为位菜,收费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同样的菜式,价钱要翻倍。鄙人有幸参加过几次外交级别的接待,都是这调调,感觉很洋派。

严格说起来,分而食之的宴席风格,还真的不是舶来品。

事实上,在桌子椅子出现并广泛使用之前,中国人一向是跪坐席上,一人面前直接摆几种餐具或者加一个小几,各吃各的。

扬之水先生《明式家具之前》一书中,有《古典的记忆——两周家具概说》一文,就说,“凭几出现得很早,并且很早就有了礼的内涵”。并引《周礼•春官•司几筵》郑注加以证明:“王与族人燕,年稚者为之设筵而已,老者加之以几。”这意思是说,王者宴请同族中人,年轻人只给盘子碗筷,年长的加一个凭几。原因很简单,有了凭几,可以凭倚而休息,故老者加之,以示尊重。

椅子并非本土所有,而是传自外邦。近代学者翁同文,著有《中国坐椅习俗》一书,明白指出:“西晋末年出现的绳床就是中国最早具有靠背的坐具或椅子,乃从西域由丝路东传,早期的坐者都是和尚,直到中唐才有椅子的名称。”

而在中唐及五代以后,桌椅渐渐流行。到了宋代,高桌常见,进入千家万户,所以一般的认识,是在这以后,才开始流行围桌进食,原本的分餐制渐渐被取代,更早的分餐习俗反倒遗忘了。

所谓传统,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约定俗成的力量,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习而不察。

分餐或者合食,本无高下之别,碰巧处在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突然被提及,忍不住当当文抄公,爬梳一点历史,供读者一笑。

中国太大,各地风俗,迥然相异,即使是宴席的形式,也实在数不过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黔南、黔东南一带,遇到重要的节日或者喜庆之事,常常会以长桌宴飨客,气势颇为壮观。酒酣耳热之际,歌之舞之,让你见识到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与豪迈,窃以为是在贵州旅游时不该错过的民俗。

差不多十六七年前,我在雷山出差,住在下面某个镇上的招待所里,傍晚时分,听到楼下的院坝里喧哗起来,在四楼还是五楼的窗子边一看,第一次见识到当地的长桌宴,桌子不高,形制窄长,首尾相连,在村寨的空地上接成数排,与宴者所坐皆为矮矮的小板凳,闹热无比。下楼穿过院子,主人家见到生客,却毫不见外,拉扯我们入席,几番推辞不得,也就客随主便了,且很快打成一片,扔掉了拘谨和生分,觥筹交错,一醉方休。

至今怀念。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