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龙的传说,《周易》里有线索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707570060
动静原创

甲辰龙年已至,龙行龘龘,喜气洋洋。我们中国是龙的国度,龙的传说多姿多彩,古老的智慧之书《周易》里,便隐藏着一些奇幻的龙的传奇。而从“物质”证据的层面看,据考古发现,最早的大众熟知的与龙相关的器物应该是红山文化的“中华第一龙”玉“C”神龙和安徽凌家滩文化玉龙。而我们所“熟知”的龙的形象大致是,鹿角、驼头、兔眼、牛嘴、蜃腹、虎掌、鹰爪、鱼鳞、蛇身,其实如此这般的“龙样”,则是晚至唐宋之际才定型下来的。

图源:人民日报

“典籍的中国”里,最早的被指认为具有“龙性”与龙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是老子。司马迁《史记·老子伯夷列传》载曰: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对于老子服膺倍加,拜见“问礼”过后,孔子对弟子称赞老子说,老子简直就是人中之“龙”,神乎其神。而从这一文段我们也可以推断出来,当时人们的观念里,龙是非凡的存在,非鸟、非鱼、非兽,不可网、不可纶、不可矰,不能捕捉、不可捉摸,可“乘风云而上天”,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大约也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吧。

也是认定老聃老子简直就是龙,同样讲述孔子见老子故事,《庄子·天运》载曰: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

这一文段把老子描述得更加神乎其神,能令孔子哑口无言,“三日不谈”,待想要表达时,孔子也仅仅只有以“龙”称之而已。

图源:人民日报

孔子见老子是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庄子》与《史记》中关于孔子见老子的记载,实则对应了《周易·乾卦》中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乾卦是易经八卦之一,卦象是天,特征是刚健。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与龙密切相关,甚至又被称为“龙卦”。

《周易·乾卦》原文如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接着也还有《彖》《象》《文言》等加以解释阐发,比如《文言》云:“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由此可见,古人并不是要把《易经》引向神秘玄妙、不可解说的方向,反而释说宗旨在于崇尚君子的德行,从天象出发而最终归结着眼于积极用世的“人事”。

初唐陈元光《祀后土》诗曰:

天启鉴湖清,灵源浸天碧。

不为潜龙盘,上翊飞龙续。

花气喷龙香,河光溥龙德。

福以龙德钟,寿以龙仁益。

百礼祀龙神,九歌感龙格。

龙湖配天长,万叶复千亿。

这首诗运用了《乾卦》之“潜龙”“飞龙”等说法,又几乎句句不离“龙”字,虽为祭祀神灵的圣歌,祈愿福寿绵长,但却最为注重的则是龙之“德”与“仁”。从另一个层面讲,这显然是在表达主观的诉求,甚至还有些许“规训”的味道在内,就是在说,我们期待的龙要有德有仁,“龙啊,你要有龙的样子!”

图源:人民日报

关于《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武则天以“乾乾遵后命”化用之,诗句里的“后”字指历代帝王,她这是表示要遵从历代帝王之明令。初唐武则天《唐大飨拜洛乐章·拜洛》诗云:

菲躬承睿顾,薄德忝坤仪。

乾乾遵后命,翼翼奉先规。

抚俗勤虽切,还淳化尚亏。

未能弘至道,何以契明祇。

这是大型祭祀典礼组诗里的总起乐章,堂皇肃穆,表达要勤勉为民、弘道报神之意志。

《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本来也是描述龙之本尊由“潜龙”在渊而奋然跃起的积极状态,但后世人们逐渐生发出“跃龙门”之说,指向文士科举考试成功。民间也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说是只要鲤鱼能够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为真龙。北宋赵抃《题鱼关》诗云:

奔流出万山,乱石销孱颜。

彼跃龙门者,何尝惧此关。

关于《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唐代薛逢《送白相公》深得其意趣,该诗曰:

飞龙在天,云雨阗阗。

贤相秉钧,伦方序圆。

时哉时哉,君其勉焉。

这首诗见于《文苑英华》卷六六二薛逢《上白相公启》引语,而这位“白相公”即白敏中,他是白居易的堂弟。据《新唐书·白敏中传》,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宣宗继位后,白敏中以兵部侍郎之职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升迁改任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此后,白敏中又升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他在五年之内,历经十三次升迁,由员外郎官升至宰相。

白敏中升迁如此昌达,但薛逢《送白相公》诗里的“飞龙在天”却并不是直接用于歌颂白敏中的话语,这“飞龙在天”歌颂的是当今圣上唐宣宗;而“贤相秉钧”一语才是对白敏中的称赞,是说白敏中作为贤能的宰相执掌国政,“伦方序圆”,有经天纬地之材。而该诗出自薛逢书信《上白相公启》,诗歌首句即为《乾卦》之“飞龙在天”,这既是政治正确,又很巧妙地暗示出《乾卦》之“利见大人”寓意,充分表明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宰相白敏中引荐的汲汲用心。

对于《乾卦》“上九,亢龙有悔”,后世文人往往以“亢龙”入诗,“国破山河在”,抒写兴亡之叹,感情较为深挚。明代张诩《厓山二首·其二》诗有云:

可怜汉烬不重炎,寰宇腥风忽被渐。

沧海亢龙犹驻跸,荒崖落月更垂帘。

虎头将士时存几,牛角山河日入尖。

龙驭中原知不返,旄头当宁倩谁歼。

这首诗原注解“厓山”说,“在新会南大海中,与奇石山对峙如门,俗呼为‘厓门’。宋祥兴舟师驻此,后世杰与元兵战败,宋祚遂移。”

明末清初屈大均《望桂宫·其二》诗云:

缥缈灵光殿,云开紫翠重。

遥瞻天子气,正绕祝融峰。

南狩过炎海,中兴在亢龙。

衡湘诸父老,血胤忆神宗。

“桂宫”即月宫,这也是望月怀人之作,但志士屈大均所怀念的是“亢龙”,所忆念的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故而此诗更加彰显不屈而又高洁的家国情怀。

《乾卦》之“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或许是最被后世误解、不解的。首先,秦汉以降,“龙”渐趋与皇帝“绑定”为一体,倘若说什么“群龙无首”,显而易见会是触犯忌讳的。而我们现在也都是把“群龙无首”作为一个负面的成语理解、使用的,表达的是一种混乱无序的困局,以至于无法统一行动。再者,有多少条龙才会被认为是“群龙”呢?从民间老黄历中用“九龙治水”的说法指多龙治水结果却“龙浮于事”,并没有龙真正去管行云布雨之事,以及从多处的“九龙潭”、特别是几处著名的“九龙壁”考察,似乎九条龙也便达到了“群龙”数目的极限了。但其实《乾卦》里的“见群龙无首”,却并无数目上的确指。

图源:人民日报

而关键在于,“见群龙无首”为什么会被认为“吉”,视作吉利、吉祥之兆呢?

对于《周易》,历史上的解说有成千上万,新说更是上万成千。但结合《乾卦》之《彖》《象》与《文言》,简洁地说,“见群龙无首,吉”的本意是描述了一种临界的、亟待突破的、改革开放的状态,蕴涵着无限生机,故而为吉。古人认为,天道循环不已,物极而反,阳极变阴,此天道之美也。一般的那些卦只有六爻,但象征天、地的乾、坤二卦还有“用九”和“用六”两条,寓意阴阳相生。乾卦“用九”为阳刚之极致,而又同时处于阴阳转变之中,刚而能柔;故而“群龙无首”却有条不紊,昂扬勃发,积极进取,堪称一派吉祥。

写到了“群龙”的,如,汉末三国时期曹魏阮籍《咏怀诗十三首·其五》诗有曰:

峨峨群龙,跃奋紫庭。

鳞分委瘁,时高路清。

爰潜爰默,韬影隐形。

愿保今日,永符修龄。

该诗里的“峨峨群龙,跃奋紫庭”两句,所歌咏的自当是朝堂之上人才济济的盛况,如此“群龙”之说,显然是褒义的。

明确写到了“群龙无首”的,如,清代舒位《读论语诗六十一首·其二十六》有云:

武王曰人十,孔子曰人九。

用九一阴生,见群龙无首。

诗句里所说的“用九”之“一阴生”,则所表达的正是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道理。而“见群龙无首”的“万物勃发”如此境地,触类旁通,正恰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所描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世上唯有变化是不变的。《周易》通行的英文名称便是“The Book of Changes”,再译回来就是《变化之书》。而《周易·乾卦》里关于龙的这些种种传说,其实也在指向一个朴素的道理,君子修德,不违天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李佳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