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动静深度丨穿越时空的取景器

动静原创
1678705740

罗炳荣和妈妈妹妹拍摄于2015年8月

“上面这张照片是2015年8月的时候拍摄的,当时只有罗炳荣和他的妈妈、妹妹在家,他的爸爸和哥哥都去打工了。2018年我们再去他家回访时,无论是照片上的人,还是他家的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郑宇潇说。

“1家1”全家福拍摄团是由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历届学生自发组成的公益团体。拍摄团发起人郑宇潇曾两次到访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村,为罗炳荣家拍摄全家福。如今,照片里的小男孩罗炳荣已经长成大人,3个人的全家福也变成了6个人。

2018年罗炳荣一家在新房前合影

过去11年时间,“1家1”全家福拍摄团用他们手中的取景器,记录时空变换,定格了近七千张农村家庭的全家福,这也成为贵州山乡巨变的生动见证。

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村曾经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因为进村的路崎岖不平,拍摄团只能徒步进村。当年的罗炳荣还不到10岁,可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拍摄团到他家时的场景。“当时我们衣服很少,我妈和妹妹就去拿我们的民族服装穿起拍照。以前我们村的路都是土路,走路去赶场要走一两个小时,脚上都是泥巴,当时我们住的都是土房,一小间,一家人就在一间房睡”。

2015年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村的通村路

2018年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村的通村路

如今,当拍摄团再次回访兴隆厂村,看到的是铺到家家户户门口的柏油马路和水泥路,住房也从摇摇晃晃的小木屋变成砖木结构的新民居。

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村罗炳荣告诉记者,“现在不管是我家还是全村,路是水泥路,村里开通了到镇上的班车,坐车只要十五分钟。而且家家户户都修了新房子,我家房子是2层,共8间。加上养殖种植和务工工资,我们家一年收入15万左右”。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这两天天气暖和,兴隆厂村发展的板栗产业开工了,罗炳荣和家人正忙着种植板栗树。“政府在我们村规划了几百亩地来发展板栗产业,树苗由国家免费提供给村民,我们去种一天还有80元工钱,种在自家地里就是自己的,以后长大了摘来卖”。

罗炳荣正在种板栗树苗

目前,兴隆厂村的产业已初具规模,除了正在布局的板栗产业,村里还连片种植魔芋47亩,种植辣椒70余亩。

兴隆厂村随处可见成片的经济作物

在“1家1” 全家福拍摄团的相册里,罗炳荣一家和兴隆厂村的变化,只是贵州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2年韦应学家住的是竹坯和泥巴修建的土屋

这是2012年“1家1”全家福拍摄团到紫云县四大寨乡关口村拍摄的村民韦应学家房屋。去年拍摄团发起人郑宇潇再次到访韦应学家时,已经不认识路了。他告诉记者:“他们家已经修建了2层的平房,改善非常大”。

韦应学两老住进了2层楼房

现在,紫云县四大寨乡还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卫生院。卫生所的医生会定期上门为韦应学老年人检查身体。韦应学老两口也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每年还能领到养老金。

紫云县四大寨乡幼儿园

紫云县四大寨乡卫生院

紫云县四大寨乡养老院

11年来,“1家1”全家福拍摄团见证了很多农村家庭从人不齐的全家福,到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是2012年拍摄团队员在紫云县四大寨乡牛场村为韦红雨一家拍摄的全家福,当时照片里只有女性成员和孩子,家里的男性都在外打工。

2012年韦红雨一家的全家福只有女性和儿童

“1家1”全家福拍摄团去年回访了韦红雨家,拍摄团队员周嘉璐说,如今,韦红雨凭借布依族刺绣手工,在家门口就有了收入。现在正尝试通过直播带货、合作社等方式,扩大自己的手工刺绣生意。

如今的牛场村,花椒、蜂糖李等特色产业的壮大,给更多像韦红雨一样的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机会”,韦红雨也打算把在外打工的丈夫也叫回来,一家人团团圆圆。

同样的地点,相同的人,不同的照片背景。2012年以来,“1家1”全家福拍摄团走过了贵州80多个村寨,让2000多位老人,2300多名儿童有了自己的第一张照片,近七千个家庭拥有了一张张幸福的全家福。十余年来,拍摄团记录了众多农村家庭的团圆瞬间,见证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完善。

随着网络和智能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农村群众不仅会拍照片,还拍视频,花式show着自己的美好生活。郑雨潇说,这对团队来说是欣慰也是挑战。“未来,‘1家1’全家福拍摄团将在学弟学妹们手中薪火相传,秉承公益初心,用我们的专业,我们的镜头,见证和参与到贵州乡村振兴的大发展中”。

 实习生龚露微 何兴福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

陈艳

编辑

杨云婷 周黔

责编

刘志

编排

时小千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